見到張嶸兩人過來,仇桓趕忙站起身來迎接,很是客氣。
張嶸見他起身,連忙上前握手打招呼:“仇導你好,幸會幸會。”
論行業資歷,仇桓要比他資深太多了。
別的不說,光戲人家就演了十多年,轉行當導演,第一部戲也拿到了小十億票房,也算是很成功了。
但沒辦法,在以成績論英雄的電影圈,他的成就和張嶸相比,還是遜色了些許。
一部三十六億票房的《倩女幽魂》就足以讓他對張嶸俯首稱臣了。
張嶸對仇桓的印象還是很不錯的,雖然在春節檔他們是老對手,但張嶸對仇桓還是很欣賞的。
雖然才華有限,但仇桓的確是個很努力,也很踏實的電影人,這點從作品中就能看得出來。
他的技法比較老套,但很踏實,完全服務於情節,這是很難得的。
技巧服務於故事內容,這點雖然很基礎,卻很少有導演能做到,尤其是科班出身的導演。
或許是學了太多的技法,科班出身的導演總喜歡玩一些高深的技巧,想要搞一些難懂的鏡頭語言,來彰顯自己的能力。
如果是純藝術片,這樣的操作是完全無可厚非的,可在商業片中這麼玩,就有點白痴了。
或許這也是仇桓能夠成功的原因所在,他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從演員跨界入行。
在鏡頭前表演得久了,演員自然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不過演員出身的導演也有個毛病,就是喜歡給演員留出表演空間,讓演員有戲演,同樣有點炫技的嫌疑。
而張嶸之所以認為仇桓踏實,就是他將這兩者間的度掌握得很到位。
他既沒有玩技術流的鏡頭語言,也沒有讓演員一個勁的飆戲,而是讓兩者都服務於同一個目標,劇本完成度。
他不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導演,但他懂得尊重,這點極為難得。
如果說拍電影是炒菜,那麼導演就是這道菜的廚師。
菜好不好吃,就要看廚師的水平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