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浚南下查杭州稅收的同時,花鳥司主領三法司開始重查順永四十年上官瑾貪墨軍糧一案。因為上官瑾一案的卷宗存放在大理寺,眾人齊聚大理寺衙署內。
燕序齊再見萬鶴立和冷思州這兩位學生,頗為感慨:“恭喜雲從、茵河榮登榜首入仕為官,你們為四門館學生做了好榜樣。”
萬鶴立笑道:“這還要多謝玉向和公主殿下的指導提點。”
冷思州也道:“沒有玉向先生和殿下的扶攜,就沒有今日的雲從和茵河。”
杜鬱茂帶著新晉探花齊甫陵前來宣旨,笑道:“後來之秀,青出於藍,二位的官階高出你們老師了。”
燕序齊笑道:“這是好事。”
文臣公子談笑風雅,再看門外一眾花鳥使蹇視高步,曳撒如浪,談吐也迅疾,高梘溪拱手便道:“諸位,這就開始吧。”
大理寺牢獄內徹夜長明,針對上官府一案,花鳥司以及三法司對許頃智進行了審訊。三日後,根據許頃智的口供,順永四十年軍糧貪墨案新的卷宗問世,做了備份後,主審官員人手一捲。
眾人翻動卷宗,重新梳理這樁陳年舊案原本的脈絡。
順永四十年,河州、武州兩地突遇戰事,皇帝命戶部倉部從長安倉廩豐德倉抽調二百萬石軍糧分送兩地。
當年太子秦舒勾結京兆尹許頃智和豐德倉倉督左銘璋偷運倒賣豐德倉軍糧以謀私利,河州、武州戰役爆發後,三人唯恐東窗事發,所以投靠時任刑部尚書的楊書乘以求庇護。楊書乘因覬覦宰相之位,於是捏造證據,將罪行嫁禍於戶部倉部郎中上官瑾、錄事楚恆、司倉彭遠。
他們當時偽造上官瑾、楚恆和彭遠三人筆跡所簽署的“倉納谷牒”一共十二份,內容格式類同,構陷了上官瑾從豐德倉私調軍糧的過程:
十八日謙 上官瑾
順永三十九載三月十八日
錄事 楚恆玉牒
倉督葉銘璋
司倉彭遠
……
五日謙 上官瑾
順永四十載九月初五
錄事 楚恆玉牒
倉督葉銘璋
司倉彭遠
眾人再看仍看得驚心駭神,萬鶴立問道:“許頃智的口供上說,最初謀私的人有三,分別是太子、許頃智和左銘璋,楊書乘是事發後幫他們策劃善後,嫁禍上官瑾的主謀,豐德倉的倉督左銘璋現今不知去向?”
高梘溪用手指點了點“倉納谷牒”上的名字,解釋道:“這牒子上有四個人的名字,上官瑾、楚恆和彭遠三人因貪汙軍糧而死,左銘璋一人現今下落不明。當年太子、許頃智等人誣陷的不僅是上官府,豐德倉錄事楚恆還有司倉彭遠同獲滿門抄斬的死罪,只因官位較低,事後提起時,還是上官府的倒塌更為人津津樂道。楊書乘一夥人心機縝密,做戲要做全套。“倉納谷牒”上至少需要戶部倉部郎中,倉督,錄事,司倉四人的簽字才能調取軍糧,所以牒子上必須有他們的簽字才顯得可信,那麼簽名出現在牒子上的人都得死。”
冷思州打了個寒噤,再去看口供和卷宗,對比之後,豁然開朗:“所以身為倉督的左銘璋也必須死。”
“不錯,”燕序齊頷首道:“太子和許頃智本來與豐德倉的職務沒有關聯,但是左銘璋是倉督,表面看來,沒有他簽字獲準,軍糧根本出不了倉,楊書乘能保得住太子和許頃智二人,左銘璋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洗脫罪名的,保不住就棄之,楊書乘一夥人怕他狗急跳牆,自首洩秘,所以派人追殺欲圖將其滅口,偽造出左銘璋畏罪自殺的假象,不過左銘璋這個人也不簡單,事先嗅到了風頭,連夜奔逃,至今下落不明,最後他的逃跑演變成了“畏罪潛逃”,對於楊書乘的謀劃非但沒有影響,反而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用,更加使得上官瑾等人百口莫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