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專家在一檔訪談類的節目中當面指責。
“當競選變成比誰更會上熱搜、誰的伴侶更吸睛時,這是民主的進步還是墮落?”
“邵承璽團隊顯然深諳流量之道,但治國不是拍真人秀!”
他這一番言論一出,可是捅了馬蜂窩。
被激怒的大學生們紛紛透過各種平臺發表自己的不滿。
“說我們沉迷‘網紅政治’?”
“那請問——‘傳統政治’給了我們什麼?是35的青年失業率?還是十年沒翻新的教學樓?”
“笑死,某些人是不是對‘專業’有什麼誤解?”
“邵承璽:帝國軍事學院第一名畢業,邊疆撤僑行動總指揮
,《國防預算透明化法案》起草人,這叫‘沒能力’?”
“難道非要會打高爾夫、喝紅酒、說官腔才算‘合格政客’?”
“‘流量原罪論’才是真正的反智!”
“從羅斯福的‘爐邊談話’到奧巴馬的推特治國,傳播方式進化本就是政治文明的一部分。”
“某些人恐懼的不是‘網紅化’,而是權力終於要接受全民監督的事實。”
“這叫‘墮落’?不,這叫‘被看見’!”
這些反擊言論透過校園電臺、學生自媒體矩陣擴散,形成現象級傳播。
最終連主流媒體都不得不開闢專欄討論:《z世代正在重新定義“政治專業主義”》。
有了這個良好開端,邵承璽之後的投票宣講一帆風順。
民眾投票在一天天迅速增長,這可急壞了洪鎮嶽和吳勳。
進入二月,他們終於各自挖到邵承璽的一個黑料。
經查證落實,吳勳推斷出:當年舒璘和邵承璽的婚姻是交易婚姻。
洪鎮嶽則找到了舒璘從未見面的apha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