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
因為此時的大宋,他附身的這位趙構,就是不可替代的唯一皇帝人選。就算這些文臣們膽大包天、排除萬難想另立一個新君,也根本找不到人。
天下百姓只認這個皇帝,而且外界還有金兵在虎視眈眈,若是皇帝真把攤子掀了,誰都沒有好日子過……
而皇帝上次讓李綱痛打汪伯彥、黃潛善,這次又跟在文武百官面前說出這番驚世駭俗的話語,其實都是在表達一種態度,就是他確實是會掀桌子的。
而大宋的大部分文臣,都是欺軟怕硬的。
當對方講道理的時候,他們就總能找到無數的道理去反駁,不論是用聖人之言也好,用祖宗之法也罷,總之,他們或許不能把事辦成,但讓事情辦不成,那絕對是一把好手;
可如果對方不講道理,只用拳腳說話,那這些文官們就會立刻妥協了。
金兵是如此,此時的新官家,也同樣是如此。
所以,裴謙雖然也多少對這些群臣有些期待,希望他們儘快地送自己一程,但內心中也知道,這多半不太可能。
尤其是在李綱的主持下,整個朝堂最終多半還是會妥協,逐漸地將兵權交到這位小將岳飛的手中。
裴謙並不指望著真能一步到位,但只要有這樣一個過程,這位岳飛應該就能很快地將這些權力抓在手中。
……
至於岳飛,此時的心情當然是複雜的。
原本他的這封上書,並未期待著太好的結果。
他畢竟只是一個小小的武翼郎,雖然在之前也立下了許多軍功,甚至在軍中頗有名氣,但要摻和朝堂上的大事,確實是太不自量力了。
但靖康之變的慘狀,以及這位新官家即位之後明顯是想南渡偏安的一系列操作,還是讓岳飛心中充滿著意難平,忍無可忍之下,才終於上書,將自己心中的憤懣給全都發洩了出來。
按理說,他是欣賞李綱的,也知道李綱與汪伯彥、黃潛善之流不同,是真正的治世能臣。
但他還是在奏疏中將李綱也罵了一通,可見這段時間建炎朝廷的一系列行為,已經徹底激怒了他,讓他忍無可忍。
而後,岳飛在坦然之餘,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不甚樂觀的預估。
最好的結果,無非是朝廷聽取了自己的建議,稍微更改了一下方略,對自己有所安撫和褒獎;
次一等的結果,沒采納建議,但也不會追究自己的責任,又或者壓根沒人注意到這封奏疏;
壞一些的結果,則是因言獲罪,被處罰甚至直接被罷免官職;
最壞的結果,被殺也不是全無可能。
而若是按照原本的歷史軌跡發展,在這封上書之後,朝廷中給出的回應是“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奪官歸田裡”。
也就是說,朝廷壓根沒有跟他說,這番建議是對還是不對,而只是表露出一種赤裸裸的輕蔑:國家大事也是你這種人配議論的?直接免官,抹去從軍之後的一切功績,愛去哪去哪吧。
而這其中,更多的是輕蔑,而非對政見不合者的打壓。
一個小小的武翼郎,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
其實,在岳飛遞上奏疏之後的幾日,就已經有些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