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遊道:“臣子能這樣做,正是說明陛下之賢德。”
劉禪看著他,道:“許尚書,卿有事要奏嗎?”
許遊道:“陛下,臣確有一事要奏。”
劉禪道:“請說。”
許遊道:“近期,歷官言有景星出現。”
劉禪看著天空,看了老半天,不太明白,對他道:“景星出現,有何意義?”
許遊道:“《史記?天官書》記述天精而見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狀無常,常出於有道之國。”
見劉禪還是不太明白,旁邊陳祗補充道:“陛下,景星出現,就是說我國國運將走向興旺,百姓生活將更加美好,這是上天賜予有道之國的明示。”
劉禪看著他,道:“原來是這樣。景星出現說明漢國國運要轉好了?那吾應該做點什麼才好呢,比如大赦天下?”
陳祗道:“臣認為,明日上朝,讓歷官在朝堂上奏於此事,那時臣自會提出適當建議,陛下便可聖聽與察納。”
劉禪點頭道:“這樣甚好,就按卿說的辦。”
陳祗、許遊皆道:“臣等遵令!”
陳、許二人離開後,劉禪把黃皓叫到身邊,道:“老黃門劉禪對黃皓的稱呼),卿是一名內官,服侍吾生活就行了。國家之事,包括修建皇宮,卿都不要過問太多。”
黃皓應道:“老僕明白了。”
劉禪道:“明日還要上朝,吾要回去休息了。”劉禪道後便在黃皓的陪同下,回了寢宮。
第二天,即將上朝。
百官走在上朝的路上。只見一人,年紀已長,長相素樸且不失威嚴,步伐沉著又充滿力道,這人是誰,譙周。
譙周,字允南,益州巴西郡西充人。譙周所在的譙家,是蜀中的名門望族,有著西周皇家姬姓血統,幾百年來不斷出現有一定影響的人物。譙周上祖譙隆,在西漢武帝時期作過上林令。東漢時期,先祖譙玄曾仕於州郡,後拜議郎、遷中散大夫。譙周的父親譙岍,治學於《尚書》,對諸經和河圖、緯書等術也有研究,在益州很有名氣,但不願為官,州府就假借師友的名義請他授業。
然而譙周幼年喪父,家道中落。由於家貧,隨舅父同住。他從小喜歡讀典籍,經過多年苦讀,精通六經,頗曉天文。
譙周身長八尺,性格真誠。他第一次和諸葛亮見面時,因為長得太樸素,又不修邊幅,神情有點木訥,惹得諸葛亮的下屬皆發笑。有人向諸葛亮報告要懲罰嘲笑別人的人,諸葛亮說算了,表示他本人都快忍不住了,何況是身邊的人。諸葛亮與他交談後覺得他思維敏捷,頗有見識,便任命他為益州勸學從事,那年譙周二十三歲。
後來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譙周當時在家,聽聞這個訊息,即刻前往漢中奔喪。後來皇帝下詔書禁止大臣前往奔喪,譙周因行動迅速,得以到達。蔣琬領益州刺史時,譙周轉任典學從事,為益州學者之首。
劉禪立劉璿為太子時,以譙周為太子僕,後轉為家令。因當時皇帝劉禪喜歡遊玩,並開始廣設伎樂、酒色,這讓譙周非常反感,便上疏勸諫。譙周以新莽末年的歷史為例,說明政權的得失與人心向背關係極大。他說王莽敗後,群雄擾攘,豪傑蜂起,都想奪得政權。但群雄只知道快情恣欲,遊獵享受,而不知體恤百姓疾苦,關心人民的生活。最終因喪失人心,遭到失敗。只有光武帝劉秀從善如流,廣納眾諫,注意理冤獄,力節儉,施仁政,遵法度。逐漸深得人心,歸附他的人越來越多,終於由弱變強,兼併諸雄,成就帝業。譙周希望劉禪以漢光武帝劉秀為榜樣,敬賢任才,力修內政,樹立起雄心大志,不忘光復漢室的責任。在上疏中,他還提出停止興造土木的具體建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除了盡職,譙周還善於寫作。著述多達百篇,主要作品有《譙子法訓》《論語注》《五經然否論》《古史考》《巴蜀異物志》《後漢記》《蜀本紀》《異物志》《益州志》《三巴志》等,其中規模龐大的《後漢記》因不像曹魏一樣犯忌諱,能較真實地撰寫後漢歷史,成為了解後漢的重要資料。
譙周這個人確實是大才,於是被當時稱之為蜀中孔子。
這時譙周已站在宮門外,等候上朝。而他旁邊站著那人,叫龐宏。
龐宏,字巨師,荊州襄陽郡人,龐統之子。龐統這人喜歡評論人物,每當他誇獎別人時,容易言過其實,別人很奇怪他為何這樣做,龐統告訴別人,如今天下大亂,有道德規範,能走正道的人少而壞人多。而讚譽走正道的人,才能讓更多的人去仰慕效仿,否則,壞人就會越來越多。龐宏繼承了父親的這些性格特點,也喜歡評論人物,正好趕上陳祗為尚書令,姜維常年在外作戰,於是龐宏喜歡評價這些人的行為。
譙周湊到他身邊,道:“龐侯,聽說你最近讓尚書令不高興了,可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