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天下三分,格局已久,位於西蜀的季漢王朝,依然堅持著夢想。
然而好像有些事一直困擾著季漢君臣,使其感到不安?這會是什麼事?其中一件是漢、吳聯合。
自從吳帝孫休字子烈)誅殺權臣孫綝字子通)後,在吳國國內開展教育興國,完備九卿官制等工作,然而他有一件事一直沒做,就是派使者出使漢國,續修盟約。
於是在今年秋季追諡已故將軍之後,季漢皇帝劉禪字公嗣)終於坐不住了,決定派使者到吳國聯絡,那麼他這次選派的使者會是誰?
關於這個問題,需要提一下,季漢方面歷代出使東吳的使者都有誰。
最早期也是最出名的,是諸葛亮字孔明)。
後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字景升)病逝,佔據北方的曹操字孟德)率軍南下荊楚,左將軍豫州牧劉備字玄德)感到震驚,敗走夏口,諸葛亮向劉備建議向統一江東的討虜將軍孫權字仲謀)求救,劉備同意,於是諸葛亮奉命到達柴桑,見到了孫權,表明劉備聯孫抗曹的決心,促使孫劉聯盟,為最終打贏赤壁之戰奠定了基礎。
之後有宋瑋、丁厷、陰化之輩。再之後是鄧芝字伯苗)。
季漢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為了修補和吳的關係,季漢派遣使者出使東吳,而這個重任落到了鄧芝身上。到了東吳,孫權告訴鄧芝,他想二國聯合,但夷陵之戰讓雙方兩敗俱傷。如果魏進犯蜀地,你國無法自保,與其聯合的吳也會受到牽連。鄧芝對孫權說,兩國都有山川大河的天險可守。在經歷了一場大戰之後,吳作為弱者聯合魏,必將被對方提出人質的要求,而這點是吳無法接受的。如果吳不接受魏的條件,對方很可能會藉機討伐。同樣勢弱的漢,自然也會藉機伐吳。到那個時候,江東這片土地可能就沒孫傢什麼事了。孫權被鄧芝說得口服心服,於是兩國重新聯合。
到了建興初年,出使東吳的是費禕字文偉),副使董恢字休緒)。在招待宴上,孫權為人滑稽,向費禕嘲啁無方。其他吳臣紛紛刁難,而費禕言辭順暢,據理作答,始終不為所屈。
孫權大醉後問費禕:“楊儀、魏延,不過是放養牲畜的小人,但權勢不輕,若沒有了諸葛亮,應當怎樣提防楊儀、魏延?”費禕措手不及不知怎麼馬上回答。董恢悄悄對費禕說:“楊儀、魏延關係不好是起於私人恩怨,並沒有像黥布、韓信那樣懷有叛逆之心。現今正要掃除曹賊,統一華夏,功勳是憑藉有才之士才能成功,基業是憑藉有才之士才能寬廣,如果只是為了防備還沒有萌芽的事,捨棄兩人不任用,這就像是為了防備風浪就把船支砸沉,不是長久的思慮。”孫權聽到回覆,大笑而感到開心。
於是孫權對費禕甚表器重,向費禕道:“你是天下有美德的人,一定能成為蜀朝的股肱重臣,恐怕不能常來東吳了。”於是以手中常所執寶刀贈予費禕。費禕答道:“臣不才,如何能承受你這樣貴重的禮物呢?寶刀用於討伐叛逆無道、制止施暴作亂,我希望吳王可以勤勉功業,共同匡扶漢室,我雖然昏暗微弱,也一定不辜負你對我的厚望。”費禕回國後,遷為侍中。董恢回國不到三天,被徵辟為丞相府掾屬,後來升遷為巴郡太守。
季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陳震字孝起)出使東吳。陳震代表漢與吳方面商談具體合作問題,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兩國滅魏後,以豫州、青州、徐州、幽州歸吳,以兗州、冀州、幷州、涼州歸漢,司隸校尉部以函谷關為界,西邊歸漢,東邊歸吳。
季漢建興十三年公元235年),宗預字德豔)出使吳國。因為諸葛亮病逝,吳國向荊州巴丘增加一萬兵力,漢國見勢,亦增加白帝城的防禦力量。宗預見孫權時,孫權質問宗預:“吳、漢兩國就好比是一家,但我卻聽聞你國增加了白帝城的守衛,這是為什麼呢?”宗預應答道:“我認為吳國加強巴丘之守衛,漢國增強白帝城之防禦,都是為了適應形勢的恰當做法,不值得互相追問。”孫權聽聞後大笑,讚賞了宗預的坦率耿直,待其十分友好。宗預受到的敬重程度僅次於鄧芝、費禕。宗預也因功升任侍中。
之後有樊建字長元)、羅憲字令則)、李密字令伯)等人。
那麼到了這次派使者出使吳國,季漢朝廷又會選誰?經過討論後,決定讓李密二度為使。
為何會是李密?
因為上一次李密以尚書郎的身份出使吳國,見到了孫權。孫權問李密:“你國有多少兵馬?”李密回答:“官用有餘,人間自足。”孫權說起人間道義,問做哥哥和做弟弟哪個好,吳國群臣都說做弟弟好,只有李密說做哥哥好,孫權問原因,李密回答:“做哥哥的有更多時間侍奉父母。”孫權認為他說得對,吳國上下對李密的印象非常好。李密回國後,姜維愛惜其才,將其留在身邊,任命為大將軍主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到了這次,因為吳國更換皇帝,吳新帝對漢國的態度如何,難以猜測,所以季漢朝廷認為找個‘老熟人’或許更合適一些。沒有多少猶豫,便決定讓李密前去。
李密這次將以太子洗馬身份二次出使吳國,給他配的副使是議郎常忌字茂通)。
皇帝劉禪給二人一番交代後,大將軍姜維字伯約)親自將二人送到了萬里橋。
此刻,成都南門外之萬里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