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
黃皓拿起詔令,宣讀道:“今以諸葛瞻為行都護衛將軍,董厥為輔國大將軍,樊建為尚書令,諸葛、董、樊三人共錄尚書事。”
諸葛瞻、董厥、樊建三人領旨謝恩。
劉禪樂道:“從今年開始呢,漢國將開啟新的篇章。這位諸葛愛卿,他將如其父那般,為漢國帶來複興的希望,為百姓謀求幸福的生活,下面請行都護衛將軍諸葛思遠,說上幾句。”
於是在眾人的歡呼下,諸葛瞻起身,走到百官之前,他精神飽滿,氣色正佳,朗朗道:“曹氏篡漢,中原淪喪。四海傾覆,百姓蒙難。先帝扶危,創業西蜀。賢相伐賊,鞠躬盡瘁。國難至今四十餘年,忠賢卻困一州之地。臣常思先帝之英烈,賢相之勤敏。然事已至此,盡成嘆息。今承蒙天子錯愛,有幸統領國政。自當以中興漢室為己任。內報陛下之信任,外肩父輩之旗幟。內修國政,外結東吳。治理諸蠻,聯合胡戎。申明大義,重振天下。殺破賊寇,扭轉乾坤。臣願隨陛下完成先帝與賢相未完之遺業,願與諸公開創季漢百世之大業。身寄西川,魂在長安。歲首受命,感激萬般。必竭忠節,至死不渝。”
諸葛瞻道後,百官為之歡呼高賀!
諸葛瞻坐下後,劉禪笑道:“諸葛都護說得好啊,百官都應向他學習!”他這麼一說,百官又拜諸葛瞻,向其敬酒。
之後,劉禪道:“輔國大將軍,請卿來說。”
董厥站起來,道:“臣遵令。正如剛才諸葛都護所言,天下分崩已有四十年,九州紛亂百姓困苦。而我等今日還在宮中設宴飲酒,確實非常慚愧。但是呢,就像苦中作樂一般,一定要有一種樂觀的精神,樂觀看待目前局面。相信在這位新元帥的帶領下,我國逆轉強敵,走向富強,是值得期待的事。”
董厥坐下,劉禪令百官向董厥敬酒。
之後,輪到樊建。
樊建道:“諸葛都護,董輔國都是國之棟樑,言若九鼎,句意深刻。我就不再重複說了。我就說我本人吧,我曾出使吳國,見證吳國與我漢國聯合近四十年,一同對抗曹賊的歷史。今更有吳國使者來我國,請諸臣公熱情歡迎吳國使者,吳國五官中郎將薛珝薛使者。”
劉禪道:“請薛使者。”
於是薛珝走到前面,道:“吳國使者薛珝覲見漢國皇帝陛下。吳國與漢國,互相依賴,恩若兄弟。吳國不能沒有漢國,漢國也不能沒有吳國。所以聯合四十年,一同對抗魏國,才有今日三分之局。吳國新君,繼位以來,平定權臣,修治文武,恩惠百姓,乃有德之君。今日使臣來貴國,只為加強兩國之盟約。共同伐罪,制止暴亂,撥昏暗之烏雲,建不朽之功業。”
言罷,劉禪舉樽道:“說得好,吾等舉樽敬吳國薛使者。”於是百官向薛珝敬酒。
飲罷,皇帝劉禪看著薛珝,指著諸葛瞻,道:“薛使者,這位乃諸葛孔明之子諸葛思遠,使者認為如何?”
薛珝端起酒樽,道:“諸葛將軍氣度非凡,乃國之棟樑。”
諸葛瞻道:“哪裡哪裡,我聽說薛使者是名儒薛敬文薛綜)之子,同為名門之後,雅興十足啊。”於是二人對飲一樽。
劉禪道:“今吳主乃吳大皇帝之六子。我聽說吳大帝一共有七子,有的早死,有的被殺,有的流放,似乎手足之間很不和睦。”
薛珝道:“我大皇帝英武一世,令後輩敬仰。至於手足之間,強者為王,自然規律。而如今吳皇新政,敦促王道教化,民風日益純美,廣施仁君之德。”
董厥道:“薛使者,我怎麼聽說去年,會稽王孫亮被謠言重傷,吳主貶之為侯官侯,後派人將其押送侯官,半途處死,這可不是仁君之德啊。”
薛珝道:“董將軍,你瞭解甚少。其實是因為侯官侯讓巫師祈禱祖祠,禱詞有兇惡言辭,對我當今我皇有不敬之言,所以被告發。我皇仁慈不忍殺他,所以才將其貶往侯官。侯官侯內疚慚愧,所以選擇自殺。”
樊建道:“薛使者,吳國水軍強大,所以歷次作戰,北賊南犯,均以大敗收場。憑藉如此水軍足以保境安民,然而卻聽說使者此行還要向我國求馬,這又是為何,請使者明示。”
薛珝道:“樊將軍,水軍強大是因為有堅船利刃,驍將勇卒,所以能縱橫江湖。但我皇之志,不在江湖之間,而在北國中原。特別是豫州、徐州之地與我國接壤已久,早晚必取之。所以我皇急盼訓一支騎兵,才能在廣闊原野與北敵決戰。”
諸葛瞻道:“我國已經準備兩千匹軍馬,交予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