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存亡之秋> 第三章 精練策數比張良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章 精練策數比張良 (2 / 5)

司馬昭身邊有人要求殺文鴦、文虎,司馬昭以大局為重,赦免二人死罪,又表薦文鴦、文虎作將軍,賜爵關內侯,讓二人率領數百騎兵巡城,對城中守軍大喊:“文欽的兒子都不被殺,其他人有什麼好怕的!”這使城內守軍士氣更加渙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二月二十日,魏軍總攻壽春城,一戰破城。大將軍司馬胡奮的部下殺死諸葛誕,諸葛誕麾下數百名不願投降士兵全部被殺,諸葛誕被夷滅三族。吳將於詮戰死,唐諮、孫曼、孫彌、徐韶、王祚及萬餘吳軍將士全部投降,司馬昭上表給他們加封爵,封唐諮為安遠將軍。士卒飢餓有病的,供給糧食醫藥。有人說吳兵必然不肯為我們效力,請求把他們活埋。司馬昭說:“放其回去,才能顯示出大魏的寬宏大度。”於是沒有殺害,後來將他們遷徙到三河。

淮南三叛,從曹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五月諸葛誕於壽春城反叛為始,至曹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二月二十日司馬昭攻克壽春城為止,歷時十個月,最終以司馬昭的全面勝利告終。

整個平叛期間,鍾會為司馬昭出謀劃策最多,於是眾人都將鍾會比作西漢名臣張良,即稱‘再世張良’。

司馬昭大軍回京後,朝廷欲升鍾會為太僕(九卿之一),但鍾會堅決拒絕。他以中郎官的身份在大將軍府任記室,成為司馬昭的絕對心腹。因為討平諸葛誕有功,鍾會被授予陳侯的爵位,但他亦反覆辭讓。

於是皇帝曹髦下詔:“會典綜軍事,參同計策,料敵制勝,有謀謨之勳,而推寵固讓,辭指款實,前後累重,志不可奪。夫成功不處,古人所重,其聽會所執,以成其美。”

通俗意思為:“鍾會主官軍隊事務,參與謀劃策略,料敵制勝,有謀劃的功績,但堅持推讓恩寵和封賞,言辭懇切誠實,先後數次,他的志向不可以改變。凡是居功不傲的人,自古以來受到尊重。現在就順從鍾會的堅持,以此成全他的美德。”

後來鍾會升遷為司隸校尉,司隸校尉這個職務負責監督朝廷大小事務及地方官吏的任免,身邊還配有一支規模不小的隨從護衛,於是鍾會的地位權勢顯耀於世。

然而,當司馬昭平定了諸葛誕,即遇到了新的難題,這個難題為嵇康。

嵇康,字叔夜,譙國銍縣人,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他娶魏武帝曹操曾孫女,沛穆王曹林之孫女長樂亭主為妻,便為皇親,拜官郎中,後授中散大夫,人稱‘嵇中散’。

嵇康是竹林七賢的領袖,與阮籍等人共倡玄學新風。

他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

通俗意思為:越過等級名分的清規而聽任自然、知曉一個人的價值高低而通達事理人情。

嵇康工詩善文,其作品風格清峻,反映出時代思想,並且給之後的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又注重養生,著《養生論》。

嵇康是當世的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有意思的是,此時曹魏的兩個才子,嵇康與鍾會,之間還有些故事。

幾年前,鍾會寫了一本書,叫《四本論》。鍾會自認為寫得不錯,於是想將它拿給當時社會名流閱覽,以此獲得關注度與好評。而當時社會名流中,嵇康是代表人物,於是鍾會決定找嵇康。

當鍾會走到嵇康住所外,嵇康當時名氣很大,鍾會雖是名門之後,但當時還沒有名氣,這使鍾會認為嵇康不會見自己,而他對自己的作品也不信心,情急之下,鍾會站在嵇康家門外的一處牆邊,隔牆遙擲書籍,然後離開。

至於這本《四本論》嵇康有沒有拿到,拿到後有沒有閱讀,閱讀後有沒有讀後感,那就不得而知了。

對於這次拜訪,對於鍾會而言自然是不成功也不愉快。面對名流嵇康,鍾會能意識到自己處於‘弱勢’,從而顯得有些‘卑微’。

話又說回來。

司馬昭和嵇康之間怎麼了,為何嵇康就成了司馬昭的新難題。

嵇康娶了曹家的女子,便是皇親。正是因為他的身份,使他對於國家現狀感到不滿,也就是不滿司馬氏。當曹氏逐漸江河日下,司馬氏長期壟斷朝綱,他無法忍受現狀,便辭去中散大夫之職,不再為官。

嵇康的這一行為被司馬昭看在眼裡,司馬昭想廣納人才,偏偏又看上嵇康,於是禮聘他為幕府屬官,嵇康拒絕徵辟,且自己跑到河東郡躲避起來,以此態度堅決不與司馬昭‘合作’。

嵇康的這個行為,令司馬昭很為難。

比起直接的軍事較量,或許政治較量更為複雜。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