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譙周、鄧良離開成都數十里,與魏將師纂相遇,三人於是向師纂說明來意,師纂聞之大喜,即帶三人去雒縣見鄧艾。
不久,張紹等三人在雒縣見到鄧艾,上交請降書,鄧艾拿到文書,見蜀主請降,心中暗喜,卻又鎮定道:“你主請降,可是詐降乎?”
張紹三人感到驚訝。
張紹道:“此書乃我主親筆所撰,絕對真實,不敢有詐。”
譙周道:“成都之軍盡覆綿竹,我主派我等三人為使,請求出降,這是對貴軍軍勢之敬佩,亦是對大魏天威之折服。”
鄧良道:“望將軍成全我主美意,保全我主及蜀中民眾性命,使我蜀人感受大魏恩德,早日開城,遞交降表。”
三人言後,師纂道:“鄧將軍,我觀三人之言及請降書之語,應為真也。”
鄧忠抽出佩劍道:“若說假話,就地誅滅!”
鄧艾對鄧忠,道:“不得無力。”鄧忠於是收回佩劍。
鄧艾看著三人,道:“我相信你主是真降,本將軍代表大魏,接受你主之意,稍等,我立即寫下回信,你等帶回覆命。”
於是鄧艾持筆寫道:王綱失道,群英並起,龍戰虎爭,終歸真主,此蓋天命去就之道也。自古聖帝,爰逮漢魏,受命而王者,莫不在乎中土。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以興洪業,其不由此,未有不顛覆者也。隗囂憑隴而亡,公孫述據蜀而滅,此皆前世覆車之鑑也。聖上明哲,宰相忠賢,將比隆黃軒,侔功往代。銜命來徵,思聞嘉響,果煩來使,告以德音,此非人事,豈天啟哉?昔微子歸周,實為上賓;君子豹變,義存大易;來辭謙沖,以禮輿櫬。皆前哲歸命之典也。全國為上,破國次之,自非通明智達,何以見王者之義乎!
通俗意思為:過去朝綱失去道義,使各地英雄紛紛起兵,龍爭虎鬥,最終都歸於真正的君主,這就是天命安排去舊而歸附新的大道。自古以來的聖明君主,哪裡比得上漢、魏的君主,接受天命而成為王者,而王者都來自中原之土。黃河出現《河圖》,洛河出現《洛書》,聖人得到這些書,就用來振興大業,凡是不順從的人,從來沒有不毀滅的。隗囂佔有隴西而敗亡,公孫述據有蜀地而覆滅,這些都是前車之鑑。我聖上明理智慧,宰相忠臣賢能,我們的國情可比之軒轅黃帝的盛世,功績與歷代帝君那般。我現在奉天命來征討,很想聽到好訊息,果然勞煩你派來使者,用此書通知我,這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難道不是上天所開啟的嗎?以前微子歸順周朝,成為了上賓;君子成年後就像豹子一樣矯健而美麗,古之大義皆記錄在《周易》;你信中言辭謙虛謹慎,用載棺作為禮敬,這些都是古代先哲歸順的標準。保全國家為上策,毀壞國家為下策,如果不是開通賢明聰慧敏達之人,怎會體現這般帝王的大義呢!
寫畢,鄧艾親手將回信交於張紹,並道:“你主大義,我深表敬佩,如今以禮回書,請三位使者速回成都,親手呈上,表達我之熱情與美好期盼,望早日與你主相見。”
張紹道:“謹遵將軍之命,我主見到將軍之回書,定大為感動,再派人前來,報答將軍與貴國。”
於是張紹三人不敢怠慢,攜帶回信,返回成都。
稍晚,劉禪拿到鄧艾迴信,見對方接受投降,於是再遣太常張峻、益州別駕汝超去接受鄧艾管制,告知明日開城出降之事,又派人將出降命令通知成都附近軍營,遣太子僕蔣顯奉命去劍閣,傳詔姜維。
新一日,天方亮,劉禪帶著皇帝玉璽、綬帶、士民薄,率群臣離開成都,前往城北武擔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只見劉禪乘坐騾馬車出城,並不完全是亡國之禮。
劉禪身後的王室成員,包括:長子太子劉璿、二子安定王劉瑤、四子新平王劉瓚、六子新興王劉恂、七子上黨王劉璩。
群臣包括:尚書令樊建、尚書僕射張紹、御史中丞向條、中常侍奉車都尉黃皓、秘書令郤正、秘書郎司馬勝之、光祿大夫譙周、殿中督張通、大尚書衛繼、東觀郎王崇、黃門侍郎壽良、李驤、陳裕、費承、尚書向充、文立、程瓊、劉武、尚書郎李虎、費恭、尚書左選郎鄧良、步兵校尉習隆、少府鐔承、蜀郡太守張君、成都令呂辰、謁者呂雅、益州別駕從事杜禎、柳伸、蜀郡功曹杜軫、太子中庶子張鬱、太子洗馬高玩、領軍龔衡等。
劉禪一行總計六十多人。
路上,劉禪問郤正是否有未到者,郤正告訴他,北地王劉諶未到。
同一時刻,漢昭烈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