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大唐稱心> 第一百七十場 魏噴子的牌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七十場 魏噴子的牌坊 (2 / 4)

之後,魏徵被竇建德俘虜。魏徵選擇了為竇建德工作,李積卻一直想著忠於大唐。他倆明顯不是一路人。

這就更說明,李積獻地的功勞,並不是魏徵的。

魏徵的第四個主公是竇建德。但竇建德也是看中了他的文采,並不欣賞他的謀略。

後來,竇建德投降了唐朝,魏徵跟了李建成。

魏徵的第五個主公是李建成。

魏徵在東宮的地位如何呢?一開始,排在韋挺、王珪之下。

武德七年,楊文幹事件發生後,李淵流放了韋挺和王珪這兩個主要的東宮負責人,沒有注意到魏徵。

韋挺、王珪被流放後,魏徵就成了東宮最重要的大臣。

武德七年,李建成昏招頻出。李建成還做出了收買李世民鐵桿尉遲敬德這樣的事情,幸好尉遲敬德沒有將計就計當臥底,不然李建成死得更快。

魏徵的思維差到了什麼程度呢?張良運籌帷幄,讓呂后給劉盈請來了商山四皓,幫助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這計策一般人想不出來,可是至少能夠看懂吧。但魏徵是看不懂的,還批判張良不幫忙:

張子房,漢王計畫之臣,及高祖為天子,將廢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爭也。’終不敢復有開說。

不久後,李建成就死了。這對魏徵倒是個好事。

一段千古傳誦的君臣關係,即將拉開帷幕。

魏徵遇上了他的第六個主公,他一生的貴人,他的恩人,他的再生父母,也就是李世民。

李世民也看中了心憂百姓的魏徵,不懂人情世故的魏徵,和那群老謀深算的傢伙完全不一樣的魏徵,他似乎看見了當年還單純的自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魏徵真正的貢獻在於諍諫,他雖然也當過參議朝政的宰相,但總領朝政的是首輔房玄齡,像魏徵一樣可以參議朝政的大臣很多。

魏徵貞觀七年當了門下省的最高長官,一直到貞觀十七年。理論上,門下省可以封駁詔書,但在實際操作中,封駁詔書的並不多,零星的案例會被記載下來的。

魏徵心憂百姓,有勇有識,一生進諫兩百多件事,對貞觀之治貢獻很大。

但在羅逸看來,魏徵獲得李世民重用,還有別的原因。

這就要分析李二的心理了。

普通的君臣關係,都是皇帝對大臣有恩情,朝廷對大臣有恩情。

皇帝面對大臣時,有足夠的優越感和施恩感,這才是正常的君臣關係。

但在李世民這裡,他得不到這種當皇帝的感覺。

前面已經分析到了,他和房玄齡是創業夥伴,已經互相報答過了,他面對房玄齡很難產生作為皇帝的優越感和施恩感。

雖然他們曾經努力去更新關係,房玄齡嘗試著把他看著長大的小王爺當成皇帝一樣去敬畏;

李世民嘗試著賞賜房玄齡,增加自己的優越感和施恩感,但是這些賞賜又值什麼呢,房玄齡已經是首輔了,李也拿不出更珍貴的東西去給房玄齡了。

李和房努力去更新關係的嘗試是徒勞的,很快就放棄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