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臺。
位於咸陽城的西城區。
孝公時,因為大火,導致了原本的丞相府被毀。
在原來的丞相府的基礎上,老秦人本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將其改造成了廷尉府。
後來廷尉拆分。
一分為二,在嬴政他爸嬴子楚的時候,這才出現了大秦御史的雛形。
到了嬴政上位後。
呂不韋為了進一步擴大權力,將拆分了的廷尉府遷移出了這裡,單獨將這個區域設立為獨立的機構。
也就是御史臺。
原本丞相行使權力是受廷尉和御史的相互制約的。
後來。
呂不韋打壓了廷尉,抬高了親近自己的御史權力,以至於,御史大夫漸漸地成為了大秦的副丞相。
影響了後來的嬴政統一六國後,所制定的三公九卿制度。
當然。
此時的大秦御史臺,並非是這個名字。
只是李林說慣了嘴,導致整個大秦的官員都說御史臺去了。
它的真正的名字應該是叫御史大夫府。
主要的職責是由十三名監察御史巡查地方為主,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監察咸陽城的百官為輔。
如果按照這個設定來看。
是起到了相當大的監督效果的。
但很可惜。
現如今的丞相是權相呂不韋。
御史臺的御史,所謂的檢查百官,彈劾地方的權力,基本上得不到落實。
以至於大秦的吏治。
在這一時間是呂不韋一個人所主導的。
基本上,大小的政令,無論是嬴政的,還是其他人的,呂不韋都可以截下,甚至不予承認。
這也是為什麼。
嬴政封個御史,還需要呂不韋來點頭。
“御史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