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天剛剛亮,大火還沒熄滅多久,空氣中瀰漫著菸灰地氣味,遍地焦炭還星火點點。北平城不攻自破,田楷、田豫、嚴綱帶著五千騎不知所蹤,鄒丹與單經一路向北逃往塞北。長城以外五百里,水草豐茂,距離胡人也有些距離,正是休整的好地方!
單經與鄒丹二將離開易京時,留言要帶著大軍殺回來,為公孫瓚報仇並一雪前恥!雖然拿下北平,找到公孫瓚燒焦的屍骨,義絲毫不敢大意,命令部將駐守北平、范陽、上谷、漁陽四郡,這才稍稍安心。
收到袁紹書信已經是攻下易京後第三日,義立即給袁紹回信報喜,並按照袁紹的吩咐各地駐兵。公孫瓚的屍體是帶不回去了,義敬佩他一代英雄,將他屍首厚葬於西北平郡。
義並不急著動身回去,一來要好好休整幾日,二來還要考慮妥當,到底要不要回去,回去又帶多少兵馬?不回去袁紹不放心,回去自己又不放心,兵帶少了自己不放心,帶多了袁紹又不放心,這事兒搞得,打勝仗都沒這麼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經過此戰之後,十二萬將士對義俯首帖耳,就這麼駐兵在外多好,何必回去給自己找不自在?袁紹外寬內忌,對於功高震主之將,必然深惡痛絕,若袁紹以慶功之名剝奪我兵權,豈不是將我投身案板之上,任他宰割?
還沒糾結多久,辛毗便帶著袁紹的親筆信來到易京,沒有與義如何寒暄,辛毗只是交代了袁紹的意圖,便告辭離開。本以為辛毗會拖著他一起回鄴城,義心中尚有些恐懼,結果辛毗獨自離開,擺明了只是傳話,愛回不回不回拉倒,反倒讓義回去的更放心!
此刻義手上還有一封信,寫封信來自京都,是呂霖所寫,信上只有一句話公孫瓚若無,將軍如何自處?信送到易京時,公孫瓚已經死了,這幾日義那些這份信輾轉反側許久,他知道呂布是想挑撥離間,但是信上這句話確實有用!直到辛毗傳話離開之後,義才下定決心,將書信付之一炬,裝作沒收到任何訊息!
交代好一切,義只帶著兩萬兵馬,和滿心期待回鄴城!有五萬大軍還駐守易京,上谷兩萬兵馬和西北平一萬騎都聽命於他,且如今顏良文丑新喪,袁紹即便想內耗,也得掂量掂量!北方是他義一人打下來的,也得靠他義來鎮守,即便袁紹對他很忌憚,也不能隨心所欲地除之而後快!且看辛毗的反應,袁紹根本就沒有除他的打算,既然如此,安安心心的回去領賞又有何不可?
就算袁紹有什麼別的想法,他也可以立即帶著兩萬卒逃出來,回到易京繼續雄居一方,對袁紹而言,豈非得不償失?
有句話叫人狂有禍,若是以往清醒的義,定然會考慮更多。但此次戰勝公孫瓚之後,義相信袁紹必然對他時分依賴,只要學習王翦,回去之後多要點封賞,自然可以消除袁紹的戒心!
好事不出門,禍事傳千里!三五日之後,易京被袁紹攻陷,公孫瓚於燕國皇宮的事情便傳遍中原!誰也沒有想到堂堂白馬將軍、一代英豪會選擇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一生!
京都一座府苑內,白幡高掛,哭喊不斷。正是趙雲與公孫續住的宅子,公孫續得知訊息後,為父親設靈堂,立衣冠冢。呂霖代表呂布前往弔喪,並且抱住公孫續膀子安慰許久,當即保證,三年之內定馬踏河北,將袁紹首級懸於公孫瓚靈前!
對於公孫瓚之死,趙雲亦悲痛萬分,只不過公孫瓚該有此敗,趙雲卻沒有過激地行為…呂布允許公孫續舉行喪禮,只不過沒有為公孫瓚加諡號,對公孫家而言,已經算是格外恩重!
臨別時,呂霖告知田豫、嚴綱來投之事,並且讓公孫續修書一封,好讓徐晃帶著書信去接應。公孫續也不耽擱,立即寫好書信,交給呂霖。
深秋夜浸寒,哪怕陽光依舊燦爛,卻沒有夏天的力道,曬在身上格外舒服。樹葉枯黃了大半,已經凋落了不少,大街上、田野裡,馬蹄下,一片金燦燦。今年收成不錯哪怕呂布只收一成賦稅,國庫還是充實了不少。秋收之後,老百姓趕緊找出前日的麥種,這幾日正在種小麥!
日頭正好天『色』正晴,京都自然熱鬧無比,只不過大街上行人耐不住秋風蕭瑟,加了件厚長衫!將徐晃送到城北,呂霖騎著大黑馬慢悠悠地往回走,任由微風拂過。想起寄出去兩封信,呂霖不禁好笑,以郭圖唯恐天下不『亂』的思維,定然會向袁紹建議除掉義,而義也被呂霖提醒,就算回鄴城也是滿懷戒備。
倘若袁紹不動手,二人將永遠相互猜忌,遲早有人動手。率先起事之人定是袁紹,一旦袁紹不能得手,義便會逃往幽州,變成也另一個公孫瓚。倘若袁紹得手,也除掉一個義,對於我們而言,百利而無一害。老師竟然這麼厲害,教出我這麼牛的學生?
聽到呂霖無端大笑,身後金蛇衛面面相覷,少將軍是想到什麼好事兒了,竟然笑的這麼猥瑣?
呂霖沒有急著回府,而是去了皇宮,雖然他從來不盡職盡責地守衛宮門,也沒有人說他不是,但是偶爾去溜達一圈點卯總是有必要的!呂霖駐馬於宮門外,城門校尉呂常立即迎上來,呂霖閒得無聊,為了打發時間,竟然與呂常攀起親戚…也實在是夠無聊的…兩人攀談許久,竟然還真的扯上關係,呂常也是幷州人,只不過不是來自五原,而是上郡,但呂布的祖輩也是上郡,然後牽強附會地,兩人一百多年前,還真的是一家!呂霖自然不會去證實,呂常也當做玩笑話聽過扔過,誰也沒有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