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意一下,押解衛青的禁衛一共三十六人,盡被斬首。
當夜,劉顯做了個噩夢,夢到那三十六人來向劉顯索命。三十六無頭死屍將劉顯包圍在床上,他們的聲音不停地從四面八方傳來,反覆重複著:“昏君,還我命來。”
夢醒後,劉顯倒在了地上,此後便得了病,只能躺在床上休養。
他總感覺,自己這一病後就活不了多久了。一種悲觀的情緒一直纏繞著他。
皇上病了,淑賢皇后帶著太子劉修遠前來看望。
劉顯罕有地問起了劉修遠最近的功課。
“最近都學了什麼?”
“為君之道。”劉修遠答道。
“哦,說來給朕聽聽。”
“為君之道,在於仁。仁君者,當視民如子,待民如子。子知孝悌,視君如父,則國家長治久安……”
一旁照顧劉顯的淑賢皇后看到兒子對答入流,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但劉顯卻一臉嚴肅,厲聲喝斷了劉修遠的講述,“錯!大錯!”
劉修遠怔住了,就連淑賢皇后也怔住了。明明兒子回答的很好,錯在哪裡呢?
“你說的這些根本就不是為君之道!皇后,太子的老師是誰?”
“大儒許泓。”
“大儒,果然是迂腐之人。明日不要再讓他教太子了。”
淑賢皇后愕然不解,但還是應承了。
“現在,朕告訴你什麼是為君之道。”劉顯說,“你仔細聽著。”
劉修遠正襟危坐。
劉顯道:“為君之道,便是統御之道。統御百官與百姓。統御百官,就是要讓百官以君為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百官皆為文生出身,要讓百官聽話,就要從文人儒生入手。文人儒生要知忠君為首,不可有其他邪思異念。文人的文章思想可比百萬大軍,因此不可讓他們有除了忠君之外的其他想法。文人讀書,書便是統御文人之緊要。教習忠孝的書要多讀,其他則不可取。百官中武將者,不可以讀書人任之。統御百姓,即視百姓為羔羊,使其有食,但不可飽;使其有衣,但不可暖。百姓日夜要為溫飽操勞,則無心思亂。”
“可是……”看到母后投來目光,劉修遠欲言又止。
“說,可是什麼?”劉顯道。
有了劉顯的追問,劉修遠終於說道:“百姓終日操勞,仍食不飽,穿不暖,必會有怨言。有怨則國危,不是麼?”
“你說得對,所以,你要學會疏怨。何為疏怨呢?百姓一旦有怨言,便要轉移其怨氣。與百姓打交道的是官,百姓的怨,當先來自與父母官。這時,你殺了幾個貪官,則能使百姓拍手稱快,又能收的貪官之財。可謂一箭雙鵰。”
“但是朝廷哪來那麼多貪官……”
“哈哈哈……”劉顯聽這話不禁大笑起來,笑聲落下後接著說道,“朝廷有的是貪官。因為朕養貪官,用貪官。貪官的妙處可大了,這點朕以後再教你。現在先教你御民之術。御民之術只有三點,一是疲民,二是愚民,三是防民。疲民朕剛才說了,現在說愚民。愚民則是讓民學忠君愛國,不教其他。民間書籍,以忠為本,其餘可歸為禁書。防民,則是防其作亂。亂由口而生、由械而大。因此,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收民之械,甚於防火。好了,朕今日就教你這麼說,你可記住了?”
劉修遠似乎不願認同,但在母后目光的示意下,還是答道:“兒臣記住了。”
喜歡帝臺春請大家收藏:()帝臺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