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牽陀車,就是用腳踏轉動,採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需要,經過反覆試驗,磨壞不知道多少東西以後,最後終於掌握“磨片”技術。
用天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同時他又掌握“對光”驗光技術,按照人年齡視力不同,發明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各種光度鏡片,並編制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
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在臉上也比較方便舒適,以適應各人視力的需要。
後來,孫雲球又發明不同用途的光學鏡頭,有百花鏡、鴛鴦鏡、幻容鏡等數十種之多。從此,孫雲球製造的眼鏡名揚各地。
不過,沒有孫雲球,總有其他高手,給蘇州的訊息已經傳出去,相信不久就能有回信。
一臺演示顯微鏡,用水晶足夠,但是他需要製造更多的教學裝置,那麼光是找水晶就是個問題,而且,現在雖然水晶不是什麼多高階的材質,但是也算是寶石,價格並不算便宜。
“看來,還是繞不過製造玻璃啊。”
方書安喃喃的說著。
相比鍊鋼以及燒製水泥,製造玻璃的難度並不大。
但是,想要造好平板玻璃並且保證裡邊沒有氣泡,能做合格的光學器材,還是需要大量工作。
常規的玻璃製造,將塊狀石英砂、純鹼、石灰石、長石等粉碎乾燥,然後進行燒製。
石英砂和長石,其實也就是常見的沙子,在不過分追求質量的前提下,將洗淨的沙子用作原料即可。
畢竟當初列文虎克使用的玻璃,可不是後來出現的光學玻璃。
在工坊找來幾個師傅,便能開展工作。
他們都是鐵窯、石灰窯、瓷磚窯上的老師傅,高溫作業一套流程,現在比方書安熟悉。
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幹,方書安就在邊上監督著他們幹活。
“大人,這次咱們燒沙子,能燒出什麼好東西”
秦小北小聲嘀咕著,他是後來培養的年輕匠人,幹活賣力,並且有悟『性』,是宋應星著力栽培的苗子。
“出來你就知道了,這次是高純度琉璃。”
“高純度琉璃”秦小北表示了疑問,以前燒石頭能得到石灰,燒礦石能鍊鐵,難道燒沙子和鹼面,還能得到琉璃
不過,疑問歸疑問,活還是要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