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討論之人並不多,泰昌、方從哲、方書安、孫傳庭。
知道朱由校能參加,老方几個人心裡都是由衷的高興。
此前泰昌對朱由校的態度,讓朝野很是無奈,因為有著朱常洛事情在前,而他成為泰昌以後,對朱由校的身份也沒有及時的確立。
再加上,朱由校有著與其父親有類似的情況。
他們的母親都不是得寵的妃嬪,母親那一方,都使不上力氣。
要不然,也不至於到現在都沒有確定身份。
不過,事情比較好的一方面就是,泰昌畢竟自己經歷過類似的事情,他知道不能再因為此事掀起風浪。
畢竟,大明已經經不起折騰。
再者說,泰昌還沒有即位之前,方書安他們已經利用計謀,將朱常洛最為寵愛的李選侍幹掉。
沒有了李選侍從中作梗,朱由校遇到的阻力瞬間降低。
所以,今天他能來聽政,已經是極大的進步。
看來,在走向儲君的路上,朱由校的阻力已經越來越小。
方從哲等人已經拿出來最基本的方案,要在內閣議事之前,怎麼也要和泰昌達成一致,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援,此事根本就執行不下去。
“你們的主意很好,但是,如何能保證,黎民百姓不會沸反盈天?”
泰昌提出來的第一個問題,自然是不希望監稅司會帶來百姓們的反彈。
“陛下,此事面向的是誰,大家心中有數。但是您說的是,我們的政令是好政令,但是誰敢保證,不會被有些士紳曲解,最後當地官員們胡亂執行,反倒將髒水潑在朝廷頭上,那樣其心可誅之人,不是沒有過。”
在封建王朝,中樞對於國家的控制,基本上也就到了縣一級,再往下,基本上是鞭長莫及的狀態。
可以說,除了在秦朝,大體如此,極少有例外。
但是因為秦法嚴苛,所以後來就很少有在堅持此事。
但是,現在是時候向下滲透大明的管理許可權了,或者說不是管理,至少是訊息的上傳下達,要達到縣級以下。
不然,難免有些山高皇帝遠的知縣們,會曲解朝廷意思,再將朝廷的政策從士紳身上轉移到百姓身上,那樣的話,制定會因此農民們的反彈,說不定還會引起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