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橫明> 第491章 強橫的凝聚力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91章 強橫的凝聚力 (3 / 4)

二次戰役,113師山地穿插七十餘公里,先敵趕到三所裡、龍源裡。

兩個阻擊點上,113師聚成一塊砸不爛的鐵板,輕步兵硬抗數倍於己的重灌部隊反覆衝擊。

一線部隊基本打光,對手士氣也打崩。

一個“聚”就打出二次戰役大勝。

五次戰役,鐵原阻擊戰中。

為完成無地形優勢,無野戰工事卻要阻擊7倍於己的重灌集團3天。

怎麼看都是,不可能的任務。

189師毅然解散部隊,以天女散花的陣,用不滿萬的輕步兵硬抗7萬重灌集團3天3夜!

一個“散”扭轉五次戰役。

為何能將這個“能聚能散”做到極致?

因為部隊非凡的凝聚力!

和平年代,政府凝聚力代表廣泛強悍的動員能力。

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中,華夏最大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我們具備任何政府都不具備的動員能力。

雖然平時,噴子和鍵盤俠你來我往,毫不客氣。

但是當遇到天災人禍之後,政府超強的動員能力以及迅速反應的應急機制,總會讓人民迅速團結起來,表現出一種空前的凝聚力。

不只是災難面前,在平常的建設當中,也能表現的十分明顯。

曾經,有一段時間,網路上流行“印吹”。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簡而言之就是,阿三人口眾多,年輕化,可以複製華夏發展道路,靠人口紅利崛起。

人口眾多就一定崛起?數量不是力量。數量要凝聚起來才有力量。

三哥沒有華夏的凝聚力,沒有華夏政府的動員能力。

他們的效率極為拖沓,怎麼跟華夏比較?

當年,中原城市鄭州為爭取某企業到當地辦廠,市長親自牽頭成立工作組“追求”三年,

六七十名政府官員分組與企業反覆洽談,從各方面盡全力滿足企業需求,建廠施工的10多天時間裡市長、高官、高官又連續4次到工地“督辦”解決問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