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那些刀槍劍矛之類,可是不少明軍還在用的標準配置。
至於部分退下來的甲冑,更是有些衛所軍都裝備不上。
像是天津衛這樣的地方,一不靠邊境,二沒有市舶司,沒有蒙古人騷擾,也沒有倭寇騷擾,所以啊,他們的軍官都沒有鋼盔鋼甲,充其量也就是布盔布甲。
第一個提出來反對意見的不是別人,算起來還是楚黨領袖之一,吳亮嗣!
現在他官至太常寺卿、中憲大夫。
按例說,太常寺也就是管管禮樂和祭祀的事情,中憲大夫更是虛銜,沒有什麼實際職責。
但是麼,知識分子的事情,是自己分內的事情,要管,不是自己分內的事情,也要插上一腳!
雖然說,齊楚浙黨當初為了反對東林黨,結成一個寬泛的聯盟,彼此以浙黨為尊,更是將方從哲奉為第一人。
但是啊,那也要看個人,雖說齊楚浙三黨聯盟,但是吳亮嗣是個純粹的官,敢於向任何人開炮的官員……
他初任南充知縣,因辦事幹練,升為兵科給事中。
看升遷路線,基本上和孫傳庭一樣,除了受大佬賞識,本身還要有極強的能力。
吳亮嗣能力是有,但是因為脾氣太硬,所以任諫官十餘年。
議事不避權貴,不畏內宦,敢於直言,曾多次上書諷諫時弊。
當時萬曆怠政,不理政務,內閣只有朱賡一人,吏部沒有掌印官,不能給牒,以致於數千人在京中等待赴任,動彈不得。
別人不說話,他可是三天兩頭的催著皇帝辦事,可惜啊,都被壓下去,泥牛入海,基本上都沒呈到萬曆面前。
再後來,朝廷委派尚書舒應龍守邊。
你說一個尚書去守邊,那在過去就是使相的級別,比一般的宰相還要高一階,哪裡是一個普通言官能夠參動。
但是啊,吳亮嗣不信邪,上書言其衰老不能勝任,又彈劾內監桂茂杖殺四品武官。
平常的言官,兩件事說一件,基本上都會被人穿小鞋,可惜人家是吳亮嗣,愣是將兩人的事情都攪黃了。
兩件事辦成,已經是言官的高峰,普通人早就等著升遷。
別人當言官是為了什麼,很多人都是為了博取名聲,然後快速升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可惜,吳亮嗣不一樣,他似乎是上癮了。又開始揭發內監高採在福建肆虐多年,在廣東作惡,激起民變之罪;奏劾楊鎬為遼東守備時,與總兵爭禮不和;此兩件事,同樣起到作用,內監高採被拿下,而楊鎬也暫時回京。
幾件事辦完,總該調走了吧,別的言官都在眼巴巴的猜著,他下一任應該去什麼地方,畢竟一連辦了幾件響噹噹的大事,能去的肯定也是響噹噹的地方。
不過,當時是在萬曆末年,或許是他自己還要再辦些事情,或許是有些人刻意選擇忘記他。
但是呢,吳亮嗣從來不會忘記自己,他疏理熊廷弼冤案,敢擔風險為之廷爭,使熊復出。
可以說,在熊廷弼復出,出任遼東經略的過程中,雖然方書安和方從哲兩人出了大力氣,最初的發起人,可是吳亮嗣。以至於,當初老方還以為吳亮嗣改了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