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的新階梯教室,是京城現在最大的單體建築之一。
裡邊為了能保證坐下上千人,並且不影響學生的觀看角度,採用了全新的設計方式,沒有用到一根立柱!
後世,類似的設計早就不是什麼稀罕事情,幾千人的宴會廳,隨便就沒有一根立柱,而且還是多層建築,不只一層。
在大明來說,多層難度很大,不過解決無立柱單層,相對需要克服的困難小點。
即便如此,在工部建造師眼裡,是不可能辦到的事。
千百年來,沒有柱子,如何做到支撐?
但是,方書安等人做的,自然是驚掉下巴的事情。
無論如何,他們做到了,並且事實擺在眼前。
泰昌並不甘心放棄金絲楠木的形式,但是,省錢兩個字,實在是太具有誘惑力。
大明有錢不假,可惜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可能將錢財都花在修建三大殿之上。臉面重要,百姓吃飽肚子同樣重要。
何況,金絲楠木為主體的木製結構建築,存在著先天缺陷,不耐水火,容易蟲蛀腐蝕,已經先後被燒掉兩次。
雖然有時候說是天災,泰昌卻不止聽到一個聲音提起過,或許那些火災,真的是有人刻意為之,想要在重建當中牟利。
對此類說法,他一點都沒放在心上。
三大殿建設的計劃,每次不知道要間隔多少年。等到下次修建的時候,最開始放火那些人,說不定已經黃土埋了,於他們而言,沒有任何價值。
這幾日,三大殿的選擇,如芒刺在背,讓他十分糾結。
除了涉及到他自己以外,還有萬曆的因素在其中。
畢竟萬曆對自己的定位不低,當年嘉靖能修建完成,他自我感覺不差,也想要完成同樣的事情。
可惜啊,時間不等人,錢財不等人,最終是抱憾離去。
萬曆皇帝雖然對他一般,但最後能將大位給自己,還是舐犢情深。
泰昌如此上心三大殿,固然考慮到那是大明的臉面。
可是,真要是跟務實比起來,泰昌寧願用幾百萬量去幹別的,在修築大殿之外創造出巨大的價值。
當年隆慶朝,並不和萬曆皇帝一樣好大喜功,辦了不少實事,本質上,泰昌更像他爺爺。
另一個關鍵因素,也就是萬曆心心念念。
當年,在萬曆最為光輝的時候,三大殿倒在火災當中。所以啊,他就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修好。
可惜,失去張居正這個開源節流的理財能人之後,大明的國庫再也沒有能恢復,六百萬兩存銀巔峰狀態一去不返。
想到此處,他看看手邊內閣遞上來的條陳,那是對於張居正平反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