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名說的,是今年年初的時候,李教授讓我參加基金申請,說等基金申請下來,正好我已經留校了,什麼都不耽誤。當時真心的感激他。認認真真的寫好了標書,給人家寫了這麼多年的標書,總算輪到給自己寫了,那個熱情勁兒自不必多說。
基金分兩個階段,涵評和上會。
涵評,是第一步。基金的申請本子會被髮到的多基金的人手中,由他們進行第一輪的篩選,透過涵評的,才能上會。
上會後,再由行業內的大佬做最後的決定。
每年五月份,評上會基金的時候,李教授都要去北京開幾天的會,決定最終贏家。
金屬加工行業,圈子小,大佬就那麼幾個,大家都是互相幫襯的。
每年涵評開始,是圈裡最熱鬧的時候。大家都互相打電話問,看看自己的基金本子發到誰那裡去了,如果幸運,發到了自己認識人的手裡,那就可以上會了。
“李教授,咱們用不用打電話問問本子去哪裡了?”,四月份的時候,找李教授,看看能不能運作一下
“哦,我給你問問。”
李教授半躺在老闆椅上,打了一圈的電話。
“沒找到啊,看來是發到不認識的人的手裡了,等等看吧。”
本來以為完了,結果老天開眼,竟然上會了。心想,這下可好了,李教授是評審組的,只要上會,那基金就是穩中了!入職就能拿到青年基金,算是開門紅了,以後作研究就不用拘著了。
最後終於捱到了出結果的日子:沒中;越夏,80萬。
出結果的當天,還特意到食堂和李教授來了一個偶遇。
“李教授,今天在食堂吃啊?”,我裝作意外的樣子。
“啊,是啊,家裡也沒人做啊。”
“李教授愛吃饅頭啊?”,沒話找話真難受。
“對啊,我們家原始山東人,闖關東的時候才來的東北。骨子裡都是愛吃麵食的啊。”
“李教授,我想和您請教點事。”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