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你們家幾口人啊?一年到頭能掙多少工分,分多少糧食啊!能不能吃飽啊?”
就像這樣的問題,大家倒是沒有想要瞞著的意思,對她基本上都能保證知無不言。
“我們家八口人,五個壯勞力,折騰一年馬馬虎虎能填飽肚子吧,就是吃的不好,要不是有自留地的菜,估計連菜我們都買不起,”
“那咱這邊主要種什麼啊?”
“水稻,小麥,玉米,高粱,大豆,紅薯,基本上啥都種,但是由於咱們這邊山區,產量不是很高,天氣不好的話,都得餓肚子,全靠老天爺賞飯吃。”
有人可能會問了,什麼是工分,其實工分就是生產隊社員參加生產勞動時所產生的勞動報酬。
生產隊每天都有會計記錄社員每天上工應得報酬分數。
年底,生產隊會計根據社員工分數總和計算出全年分紅。
她記得最開始的時候,男勞力每天就六七個工分,女勞力四五個工分,老幼病殘一般也就一二工分。
若是遇上豐收年景,效益好的生產隊工分單價能值四五分錢,效益差的生產隊三四分錢甚至二三分錢。
當然,那是生產隊最窮最苦的時候的工分價格,六五年之後會稍稍好了那麼點兒。
有的地方壯勞力是十工分,但是這裡窮,所以她剛剛問了,男勞力每天最多七個工分而已,遠達不到十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工分是每一個社員的命.根子,凝聚著大家的汗水甚至是淚水。
集體生存的環境下,一家少則三四口,多則七八口甚至十來口子人,靠的就是在生產隊掙的這點工分養家餬口。
孩子上學、穿衣購物、油鹽醬醋等一應開支均包含在這其中。
絕大部分的家庭那時由於老小多,靠生產隊分的那點口糧根本不能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
為了工分,社員吃不飽甚至餓著肚皮幹活是常事。
生產隊要根據不同的季節或者是不同的天氣安排社員不同的活計,故又稱“排工”。
譬如春季要踏車、拉田、漚田,夏季要剷草、灑藥、罱泥,秋季要收割、放場、挑渣,冬季要挑桶泥、拔棉花杆子、豁二道壩。
平時,生產隊長還要安排年幼的放牛放羊,年長的養豬養鴨,收割季節看場,灌溉時看風車,有時還要根據需要組織社員到農場割草,到湖趟渣等等。
所以像剛剛那位大娘家裡的壯勞力多,掙得工分就多,那麼勉強能糊飽肚子是有可能的。
可如果家裡面老少婦孺多,壯勞力少的話,想要吃飽肚子,恐怕會難很難。
尤其這個年代的公社,到年底發的都是糧食,想要錢的話,就得拿糧食去扣。
直到後來出現一些負面影響,比如說餓死人的情況後,才被允許社員飼養家禽,但每家每戶都有定量的,比如雞鴨鵝的數量不能超過六隻或者十隻,豬最多隻能養兩頭等等。
老百姓有了這些副業,年底交出應該交的任務斤稱後,剩下的才能自己賣錢,這才手裡有了餘錢。以上為虛構杜撰)
喜歡帶著超市回五零請大家收藏:()帶著超市回五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