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第一次是粘豆包,熱乎乎燙手的時候,姐兒仨就呼哧呼哧的來回顛倒著手,一邊吹一邊往嘴裡咬,那饞嘴的小模樣,曾尛看著非常滿足。
“我第一次做,沒做好,下次有機會,肯定不會像今天這樣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粘豆包也能蘸白糖吃,吃起來的時候,香甜粘嘴,也可拍成小圓餅用油煎吃,味道更是香酥脆甜,小孩子們冬季裡還願啃凍豆包,練其牙齒,吃著玩。
再複雜一點的話,可滾上炒熟的黃豆麵吃,又增添了一種糊香豆味,叫做“驢打滾兒”。
幾個丫頭吃的時候,曾尛收拾了二十個出來,跑到二叔三叔家各送過去十個。
他們家剩下的二三十個,估計能吃上好幾天。
“姐,這豆包可真好看,顏色賊漂亮,我第一次吃這麼好吃的豆包!”
“這和姐姐之前蒸的白麵豆沙包不一樣呢,不過我感覺兩種吃食各有特色。”
“說起這粘豆包啊,其實也叫豆包,最早起源於滿族,因為滿族人喜歡粘性的食品,有利於在寒冷的天氣里長時間地進行戶外活動,如狩獵,砍柴等等。
其實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都非常的普遍,只不過做法不太一樣,你看之前我給你們做的都是磨成細粉的豆沙粉做的,還有一些是和紅薯紅豆柿餅摻和在一起做的豆包,也非常好吃,為了製作美食啊,大家集思廣益,各有各的地方特色,是人們冬季或者過年的時候,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據我所知,粘豆包一般都是在冬季開始的時候製作,然後放入戶外的缸中儲存過冬。
一切工藝源自於天然,屬傳統天然食品的典範。
粘豆包不但營養均衡,更包涵了古老的文化傳承,是粗糧細作的先河,你們再看今年,其實形勢非常不好,全國各地都在鬧災,咱們能吃上一頓粘豆包啊,真的挺不容易的。”
“姐,那這大黃米是啥啊,是咱們這邊的小米嗎?”
“不是,大黃米(又稱‘軟黃米’),與‘小米’非同一種作物,是由糜子(黍)去皮加工而成,適於貧瘠乾燥土壤生長,華北、東北地區以糯性黍子為主,以陝西、甘肅、寧夏等地以粳性黍子為主。”
姊妹仨聽的模稜兩可的,對於曾尛所提,她們不是很懂,但是曾尛也是在看了詳細的介紹之後才發現這和她為的小米完全不一樣。
黃豆包包的並不大,也就是普通飯店賣的那種大小,曾尛吃了兩個,姐妹仨一個人吃了仨,爺爺奶奶也是一人吃了兩個,還每人喝了一大碗白麵疙瘩湯,配菜是炒小白菜,清爽又可口。
這一晚難得姊妹四個湊齊了兩張高低床,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曾尛聽她們講在學校發生的事兒。
但一般都是曾淼和曾垚侃侃而談,曾蕊相對比而言,就沉默的多。
曾尛就忍不住探出頭問她:“怎麼了?是不是在學校不開心?或者同學們不好相處?”
曾蕊忙低下頭看曾尛:“不,大姐,你誤會了,我在學校挺好的,雖然這次沒有和垚垚姐分到一個班,但是大家對我挺好的,我和他們相處的也很愉快,只是覺得自己很幸運,身邊的同學們,在學校吃的都是最便宜的鹹菜和窩頭,而我卻有幸吃的到東北的特色美食,如果我還在張家的話,我……,”
後面的話,曾蕊聲音一哽咽,就說不下去了,那邊曾淼曾垚一起下了床,同時來到她這兒安慰她。
喜歡帶著超市回五零請大家收藏:()帶著超市回五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