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宗矩與彥四郎拼死護住秀忠周全之後,岡山形勢很快就如同天王寺般產生了逆轉。
黑田長政與加藤嘉明這兩名從豐臣家投往幕府的大名,在奉秀忠之命整頓軍紀之後,很快就率軍趕回他的身邊。
德川聯軍的將士們,如同人潮般將秀忠給圍了起來。
如此一來,不僅幸村的“取下家康首級”計劃失敗,連毛利軍攜手治長軍的“就地斬殺將軍”計劃也隨之流產。
豐臣軍的優勢在於幸村擬定的卓絕戰術、以及捨生忘死的戰鬥意志,最薄弱之處在於兵數。
而兵數正是德川聯軍的核心優勢,一旦激戰時間被拉長,這項核心優勢就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久戰之下,毛利軍與治長軍的將士紛紛由於筋疲力盡而倒在德川聯軍劍下,兩支大軍都陷入了即將全滅的險境當中。
此時這些為大坂城而戰的浪人們,所能祭獻的就只有自己的生命了。
不少士兵都奮戰到了生命最後一刻,然而仍然無法挽回頹勢,最終毛利軍與治長軍只能被迫退回大坂城。
岡山之戰最後的勝利者,是被治長軍險些取下性命的秀忠,他和家康一樣贏得非常兇險艱辛。
岡山口的前鋒前田利常率領的利常軍,最終以一萬五千人的壓倒性規模,取得了三千兩百名豐臣軍的將士首級。
陷入苦戰之後,利常最終作出把軍隊分成由正面進攻與側面突擊的兩大部分,從而巧妙地撼動了曾經一度佔據優勢的豐臣軍。
跟隨秀忠出征,在治長軍勐攻後率將士進行凌厲反攻,老中土井利勝在此戰中一共取得98個首級,並在戰後加封6萬2千5百石。
就在敗退的豐臣軍撤回大坂之時,有三十名年輕英勇的武士策馬奔騰地直衝秀忠本陣。
他們的長槍或武士劍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所舉的豐臣軍旗迎風飄揚、甚是顯眼。
這些快馬衝向秀忠大本營的武士,平均年齡只有三十歲,都是秀賴近臣之子。
他們就和在若江之戰裡光榮戰死的重成一樣,不忍親眼目睹豐臣家滅亡,甘願在這最後時刻拼死突襲,只求能夠取得秀忠首級。
但這些抱持赴死之心的武士們,還沒能攻到秀忠本陣之前,就已經被群槍射中,一個個競相從馬背上跌落,與重成一樣為秀賴捐軀了。
當酒井帶來捷報時,秀忠可謂長長舒了口氣,一直緊繃的神經,終於放鬆了下來。
“父親,我總算不負父親所託,贏了岡山這一戰啊。”他百感交集地慨嘆著,“宗矩,這次我沒讓父親失望吧,不是嗎?”
“將軍大人將這一戰指揮得極為精彩。”宗矩俯身稱是,“尤其面對追殺至面前的敵兵時那種臨危不懼,更是守住了身為徵夷大將軍的體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