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作美,比賽日期間趕上了一連串的好天氣,朱山的市民們居然開始操心起今年的積雪會不會趕在春天到來之前就化沒了這樣無聊的話題。
不過拳擊賽全都安排在室內,再好的天氣對運動員們來說也只能是在卸掉了比賽的壓力之後踏出場館外,可以敞開心胸暢快地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僅此而已。
館外是冬日暖陽,館內是搏命廝殺,儼然是兩個世界。
全峰盯著擂臺上正竭盡全力與賀東東周旋的小五,眼神中充滿了憂慮。
自那天從李卿源家出來之後,全峰直奔體校,再也沒出來開過小差。
他知道小五接下來要面對的對手對小五本人來說實在是有點太過於強大,不做好充分的準備別說讓小五替他蒐集對手的情報了,先能保證能在場上站住一個回合就不錯了。
為什麼小五會和體重大他這麼多的選手對陣還要從比賽的分組開始說起。
最初的時候,少年組採用了比較科學的按照年齡和體重雙標準進行分組的辦法,可實際操作起來才發現,理想狀況和實際情況差距過大。
雖然這次比賽吸引了近五百名選手來角逐最後的冠軍,可是單論少年組,也僅有不過百十人參賽。
儘管人數較少,可少年組相比魚龍混雜的青年組來說,又大多是來自於各個城市的體校後備隊員們,多少都有些技術底子。
這時候籌備組才發現,原本他們設想的分組方法會導致很多級別的比賽參賽人數過少,又不能像真正體制內的比賽那樣人數不夠就簡單粗暴地取消掉這個級別。
同時又會有個別組別的比賽人數過於集中,要決出最後的冠軍來輪次太少會導致運氣成分太高,使最終的冠軍顯得沒有什麼說服力,可輪次拖得太長又對這些運動員不那麼公平。
後來籌備組們一商量,乾脆在少年組取消分級,只劃定年齡,只要在12歲到16歲之間的少年都放在一起大亂鬥。
反正少年比賽相較於成年人之間的比賽來說沒什麼觀賞性,也基本都安排在上午舉行,能來現場的觀眾也大多是各體校的教練和上級單位派來挑苗子的工作人員。
只要給這幫孩子展示自己的舞臺就好了,甚至最終的比賽結果都沒有眾人預想的那麼重要。
誰叫這場比賽不能參與國家級運動員的評定呢。
這才是初入這個圈子裡的人最先想要邁過的門檻,也是對這幫孩子最有吸引力的一個條件,因為不管日後能不能在這一行裡打出成績,有了一個二級運動員甚至一級運動員的證書,外出謀生都要比沒有這資格證的人要更容易得多。
換句話說,在這個圈子裡的大多數人的終極目的也就是混個證書,然後做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能讓自己過得下去日子就行。
可能這場比賽在官方看來分量或許不夠,可是在參賽者本人來說,依然是一個向教練展示自己的機會,如果在比賽過程中被哪個潛在的教練相中,或許就能開啟另一段相對不那麼平凡的人生。
所以,參賽者的勁頭是不打折扣的,也絲毫不會影響比賽的競爭性。
因為大家都知道,多贏一場就能多打一場,越到最後被人發掘的可能性就更高,也就是說,這次比賽提供了除了官方資質以外的所有他們想要的東西。
其中最重要的一樣就叫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