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自己此行畢竟只是路過此地,真正的目的,則是那盤桓在兗州的二十來萬黃巾殘餘勢力,自然不能在此地過多駐留。
只在洛陽城休整了一天之後,趙昊便再次帶著自家的兵馬上路了。
當然,為了感謝曹操的招待,他這裡也是毫不吝嗇。
雖然在走的時候,什麼都沒說,但暗地裡卻也是透過主僕之間的聯絡,吩咐了自己所屬的趙家軍。
屆時自會有人,從北方驅趕牛羊一萬,良馬八千,來送給曹操。
這除了是在感謝曹操的招待之外,其中也帶著些隱晦的提醒之意,那意思就是在說,你的這點兵馬還不夠,還需繼續加強~
......
其實對於曹操此人,趙昊是非常看重的,在整個三國曆史之中,論領兵打仗,亦或是治理天下,能與之相抗衡的人,絕對沒有幾個。
首先,劉備肯定不行,如果沒有後來諸葛亮的輔佐,這位劉皇叔可能一早就退出歷史舞臺了。
相對的,諸葛亮顯然也不行,後期劉備死後,整個蜀國的大權都落在了他手裡,結果最終的結局卻是,這位臥龍先生即便是殫精竭慮而死,也沒能在曹操死後,拿下魏國。
相比之下,司馬懿就更不行了,雖然他司馬一家,最後確實竊國成功了,但若沒有此前魏國先行打下來的基礎,也絕對不會有司馬一族的後來居上。
而且他司馬懿比之諸葛亮尚且不如,更不用說是和曹操比了。
比較可惜的是,曹孟德在晚年因為頭疾的緣故,先一步去世了,不然的話,也許他的作為還會更高一些。
在趙昊的認知中,一個帝國如果想要強盛而長久,除了要有明君當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制度上的約束。
恍如華夏曆史上的諸多歷朝歷代的帝王,開國之君雖然賢明,文治武功皆是當世一流。
但誰也無法保證自己的後世子孫,就能夠開國君主一樣賢明,這也基本上是不可能事情。
也因此,整個華夏的歷史傳承雖然長久,但歷朝歷代所能持續的時間卻不長,總是隔上那麼幾百年,便叫下一個朝代給推翻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比如唐朝,在後世中,“盛唐”二字,往往便是來形容這個朝代的偉大,它繼承了隋朝的大部分政策,與精華所在,文治武功均是極盛。
但即便是如此,那所謂的“盛唐”,從誕生道滅亡,也不過才持續了二百八十九年而已。
不到三百年的江山,還不如大漢這苟延殘喘的四百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