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槿樺接到紫城市親戚那邊的訊息,得知母親病情加重的情況,不得已只能放下手邊工作,臨時作出回紫城市的決定。
母親是她自己最在乎的人,就算現在事情再怎麼忙,工作再怎麼蒸蒸日上,也不能放著母親不管。雖說在靖西市的日子過得比曾經好了,雨慧也隨著年齡上了幼兒園。壓力也會跟著減少很多,但是並不代表著這份壓力消失。
人在任何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計劃和壓力。這幾天,殷槿樺一直在回想學生時代的那些事情,想得越多,就連夢裡也殘留著那些斷章,細細碎碎,似夢似醒之間,還會纏繞一些讓人永遠捉摸不透的東西。也許人生就是如此,經歷了一些事情後,成長起來,再經歷,再邁向新的臺階。
“槿樺,我支援你的選擇。”葉萌萌一直為殷槿樺著想。
殷槿樺也同樣知道,這些日子,都是誰在幫自己。以前在紫城市,遇到挫折和爬不起來的時候,是顧佳儀,現在是葉萌萌。
真正在意你的人,無論相隔多遠,或是隔了多長時間他們都會在第一時間幫助你。
殷槿樺在靖西市工作也快三年,入職職業學校後,收入比之前更穩定,同時也在那邊與同事們相處得十分愉快。若說現在離開靖西市,等於是將剛剛發展起來的工作和計劃打破。
這讓她想起了自己喜歡的藝人esie,曾經從困難中磨練自己,離家後一個人到英國求學,在利茲大學留學時,突然接到父親病重的訊息,不得已只能放棄學業回到自己的家中。這一點,殷槿樺深有體會,雖然談不上感同身受,但她知道,每一個人有夢想或者在將夢想付出實踐的人,就算是命運的捉弄與安排,都逃不過,不是說沒有能耐,而是選擇了必須要選擇的東西,有一種牽絆無法割開,那就是親情。是帶著血濃於水的親情,讓人會本能地放棄一些東西。
比起esie,自己幸運了很多。至少自己是個普通同人,有著自己能夠支配的生活,雖說曾經也未曾感受過親情的溫暖,卻又有那麼多的好朋友在鼓勵自己一次次站起來,還有深愛自己的親人,對於這些事情,她已經感到心滿意足。
殷槿樺不是一個容易滿足的人,她只是不會給自己定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人的計劃越多,履行的精力有限,若是計劃與現實未達成一致,失望也就更多。殷槿樺後來的成功,也是將計劃由小到大,從自身實際出發,一點點將那些要做的事情都一一做完。
雨慧長到了五歲,平日裡殷槿樺對她的要求很高,不是說所有在這個年齡段學習各種興趣班的孩子都沒有童年。殷槿樺認為,孩子在幼年時期,對事物的認知和學習能力是很強的,抓住這個黃金時期開發孩子的潛力。
娛樂的時間是要有,但不能放鬆,在學習不同的知識時,更多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把那份幼兒肩上的壓力逐步培養成為他們想要學習的事物。將那份壓力轉化為快樂,在雨慧單純無暇的眼中,她讀到了這個孩子的堅韌與不屈。
這麼小的孩子,難得有這樣的毅力。
那一年,雨慧下了興趣班按照殷槿樺安排的學習計劃坐在小桌子前拿起筆和本子寫著要練習的字。
窗外傳來小鳥的鳴叫,幾個年紀相仿的孩子們在窗外的小空地上玩著沙子泥巴。孩子們的父母都是在這邊打工的,白天沒時間管孩子,到了孩子放假,父母有的去隔壁打馬吊,也有的在去親戚家串門,一大家子吵吵鬧鬧地圍坐在一起。
孩子們則被忽略在了小空地上。
殷槿樺將窗戶關上,不讓這些喧鬧傳進雨慧學習的房間裡。她則認為,那樣的孩子實際上並不是真的在合理利用童年這個能抓緊學習的時間段。
家長從孩子小的時候忽略到放任孩子的日常生活,只會給日後的孩子們帶來並非正面的影響。
殷槿樺始終認為,什麼樣的父母和家庭,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人也是分群和層次的。故此,她從不會讓雨慧與這群“野孩子”們每日每夜地消耗寶貴的時間去“瘋玩”。在她看來,這是在浪費生命。也許孩子們的父母對自己孩子要求自然不高,小時候不對孩子們進行良好的教育,等到成年後,日子也就像他們一樣按部就班地過著,只要不餓死就行。
這就是為什麼,殷槿樺不想再牽扯到家庭與婚姻中的原因,太多太多的計劃與生活習慣與自己的情況相背離,她也不想在這種不求上進的群體中生活下去。所以,她選擇了跳離。
關上了這扇窗,就等同於將那些與自己生活方式背離的群體永遠地隔絕在了另外一個空間,而雨慧,在自己的教育下學會的知識越來越多,成長得也越來越快。
回想起雨慧小時候的事情,那一次,在水溝前跌倒,奶娃娃時期的雨慧一個勁趴在水溝邊大聲哭。
還記得那個時候,殷槿樺為了鍛鍊孩子的毅力,竟頭也不回地繼續往前走。奶娃娃哭著哭著,就自己再次爬起來,跟上媽媽的腳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她唯有做到狠下心,儘可能鍛鍊孩子的毅力。也不會像大多數家庭中那樣溺愛孩子。
作出那樣的決定後,她毅然轉身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
可看到孩子滿身泥濘撲向自己懷裡大哭時,她也曾想過,如果就這樣轉身之際,孩子被人擄走或者發生什麼危險。從開始到現在,都是一個人將孩子帶到這個世上,這個孩子是她重生的希望。也許她活下去的力量,這份力量如果一旦失去,她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未知的,不一定都是壞事。
直到那一天,奶娃娃長成了五歲的小女孩,雨慧說話和懂事得比一般孩子更早。小小年紀開始幫著媽媽做事,提菜,這讓殷槿樺感到十分欣慰。
在她上幼兒園的年紀裡,看到了別家孩子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