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才是賦稅的根本啊,哪怕是後世,也1度是農民交公糧支撐起了整個國家的前行。
農民,1如既往是整個民族當中最為偉大的存在!!
但是這是後路啊。
現目前不動徵收體系的情況,想要讓中樞變得稍微寬裕1些,那就是地方留存問題。
讓中樞有錢,讓地方沒錢,從而更好地推行新政的改革。
當然了,這樣做可能會造成地方上經濟無法發展,乃至腐敗等問題,但是朱載壡不認為這些銀子在地方上能發揮多大作用,最終還是填入了那些地方官的腰包。
這樣讓中樞變得緊巴巴是1點都不對的,大1統國家為什麼要存在,就是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
但是明朝從1開始建立的時候,就沒有清楚地認識到這個點。
明朝的地方留存錢銀可是遠遠大於後世那滿清韃子的,這就讓明朝在處理危機的時候很難發揮全力啊!
所謂地方留存,其實就是存留。
大明建國以來,所有州府縣的各類賦稅,都是分為兩個部分,按著每年的春秋2季上解到中樞的那1部分賦稅叫做起運。
剩下的賦稅則是地方上的存留了!
而這存留部分,在明朝1度佔到了1半多,中樞所收上的錢銀不過3分之1。
而明朝的賦稅又是以黃冊為基準,是有著定額,地方上多了,那麼中樞就會少,原理就這樣簡單。
這其實也說明明朝的中樞對於地方上的掌控力度是遠不如過往的朝代的。
而朝廷中樞上每年只有定額的賦稅,百年來沒有太多變化。
但是地方上的錢銀,據朱載壡所知是越來越多了。
其增長點主要有兩個,其1為各類加耗,其2就是徭役折銀。
先說加耗問題。
自從宣德年間,將那漕糧改兌旗軍推行下去之後,整個漕運費便成為了地方的財政點。
就以賦稅重地蘇州來計算吧,透過平米法的操作,原本蘇州兩百萬石的賦稅,所加的耗米有這4十萬石,這1部分被稱為餘米。
而這些餘米除了用於漕運費之外,更被用在地方財政上。
而除了加耗之外,更有尖收等手段,所以4百萬的漕糧額數,地方上往往會收到整整5百1十8萬9千7百石!!
這些多出來的麥米自然就成為了地方上的富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