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州城東宅院內的下人們正在議論。
這回,底下人議論的話題不是關於三少爺的。
也不是關於那位新住進宅子的讓她哥哥去伺候的三少爺的朋友。
雖然這些事在之前一直都是宅子裡的人們最關心的。
兩者都不是,而是宅院上下最讓人頭疼的人來了!
阿黛印象中只見過那個人一回。
上次三少爺來的時候,她遠遠看到過,但是宅院裡的下人們中間說起那位的事蹟都快能編成一本冊子了!
那一次,甚至還沒有像這般堂而皇之的住進來過。
不過是來去幾趟間,都能留下那麼多話題,可見那人的厲害之處。
她聽了一會兒議論,無奈的搖搖頭,視線回到灶臺上,繼續專心手裡的活計。
阿黛對這類勾心鬥角的事情不像一般人那麼熱衷。
她最大的愛好,耗費最多功夫跟心思的始終是手裡的這點廚藝。
冬季的肅州城,能尋到的新鮮上等的食材跟春夏季比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但是有謀劃的管事,著緊辦事的隨從,還有他們精明的將肅州城幾家最大的食肆列作了食材供應的候選者。
有了這些前提,讓宇文家的冬日廚房也變得更豐富起來。
內裡的種類遠不是城東地界普通大戶們家的廚子能見識到的。
當然還有千里迢迢運送到這裡的食材,甚至有海國那邊的乾貨海鮮。
這要是放在一般的肅州城大戶家裡,廚子還未必能揣摩得出製作的方法。
興許連很多食材的名字都認不全。
就跟難得有機會能去到海邊的人,哪怕給他一整個海鮮集市逛。
給他銀錢隨意採買,哪怕花費半天的時間逛一圈下來。他又能知道或者認清楚哪幾種魚的名字,幾樣貝類的區別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肅州城內的廚子更加擅長的也就是當地的河鮮跟山上出產的野味了。
選在時令節日,施展技藝之長。
阿黛卻是這些人當中的一個例外,這要歸功於帶了她兩年的陳師傅。
陳師傅不是肅州本地人,到肅州之前已經走過西蘭很多地方了,甚至還去過鄰國。
他在宇文家廚房內掌勺的時候。一直給人的印象是沉默內向的人。因此他的具體經歷知道的人並不多。
哪怕偶然間聽說了一些,也只是他經歷中的一部分。
這樣的一個人,卻有一手讓人驚豔的廚藝。但是他在宇文家肅州宅院停留的時間卻是這裡最冷清的時候。
若是留到現在,阿黛大約也沒太多機會上場了。
正是應了一句話,天時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