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白銀令> 第一百一十一章 論錢鈔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一十一章 論錢鈔銀 (2 / 3)

關於大明幣制,關於錢鈔銀,若是淺扒,可如是概說:

銅錢之盛行,追溯於秦漢,源遠流長,是貨幣發展中最重要、最正統、最普遍的型別之一,我們所戲稱的“孔方兄”,就是最為主流的方孔銅錢。

太祖建朝之初,原本,吸取了“前袁元)”失敗的紙幣體制經驗,在紙鈔和銅錢之間,選擇了缺點很多但因稀少而穩定性極好的銅錢為法定貨幣。

但大明迴歸鑄錢制度僅僅七年,就宣告了銅錢制度的失敗,從而轉鑄“大明寶鈔”,同時開始以律法條文禁止民間金銀交易。隨後又為防止“重錢輕鈔”之風氣,鞏固寶鈔地位,在“禁銀令”後又推出了“禁錢令”。

這一貨幣體系從宣明八年至今的昌明二十七年,歷時六十載,牢不可破,中途雖跳出了傅硯石等人想推翻該幣制,但還是以失敗告終。是以,大明王朝六十年盛世,予人的印象,只有“鈔”。

鈔行天下,銅錢金銀這些尤為珍貴的東西,反而幾無“存在感”。打個比方,“寶鈔”是正宮皇后,是朝廷最為認可的至高無上,但“她”一般得不到主君的愛;而銅錢或金銀則是諸“貴妃”,雖無高位,卻最博主君寵愛。

正如這鈔銀,便是朝廷如何尊奉“寶鈔這正宮皇后”,百姓終究偏愛於“銅金銀諸貴妃”。

那麼,太祖為何最終放棄了銅錢而轉鑄紙鈔?《太祖實錄》中,對此有簡單概述:一,缺銅;二,鑄造成本高,勞民傷財;三,私鑄問題,屢禁不止。

不過傅硯石當年會同尤孟頫等幾位好友,一致認為,太祖此舉,其實也有著彌補鉅額財政開支不足的因素在裡頭。

可惜,世事遷移,一切正應了傅硯石當年那聲慨嘆:禁得了一時,禁不了一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若非明皇性烈頑亢,這土崩魚爛的鈔制早已瓦解。只因他強權,因他極端的“護鈔行為”才使得通行寶鈔苟喘至今。

但自下而上的“反鈔風暴”早已颳起。

只待成勢。

聰明的人,其實早已看出,白銀時代已不可遏制的要來了。

明皇不過是在做最後掙扎。

而這場大風暴,白銀之浪潮,若說為廉衡推瀾,這還真是高看了少年。一切不過大勢所趨,這只是民間自下而上自發湧起的經濟變革,無法阻止的發展。廉衡從中,不過是起了一丁點催化作用,讓這股風暴,從坊間席捲向禁城之同時,先自禁城裡朝廷內颳起了一小股陰風,免叫廷臣和帝王過於猝不及防,生排斥反應。

那麼為何,百姓會如此排斥寶鈔?其實前文已做過不少贅述。

一,明政府並無足夠量的儲備金銀,作為發行紙幣的基礎,加上民間鉅商透過私貿不停從海外運入白銀,為應付此局,朝廷不得不加大寶鈔印製量,這無疑是雪上加霜。使寶鈔更為民眾厭賤,若非朝廷透過增加稅目和要求民間以寶鈔方式來繳納一半的稅賦等方式,進行強行保鈔,寶鈔早為百姓遺棄。

這是對幣制缺乏認知的原因。

二,寶鈔體制,根本上暴露了最高統治者斂財之目的,在如此情況下,寶鈔的流通就完全靠政府強制性的政策。是以除紙鈔本身昏軟不耐用之外,最大問題就是這斂財目的之下,導致的朝廷只發不收,造成寶鈔漫天,賤薄如紙,失敗自然就成了時間問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