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前身的底子還在,但李曄依舊不習慣用毛筆,於是讓宮裡的宦官造了一些鵝毛筆。
工藝很簡單,無非是脫脂和熱砂硬化,再用刀削出筆尖即可。
“唰唰。”
他沾了一沾墨水,接著一長串英文字母就出現在紙上。
沒錯,李曄寫的就是策劃書。
這幾他翻閱了不少資料,再結合後世的一些經驗,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頭緒。
“當真槍桿子裡出政權啊!”
資料看得越多,李曄越認同朝太祖的這句話。
安史之亂,朝廷吃虧就吃在中原兵少上。
尤其是討伐南詔的寶戰爭,前後損失精銳士兵15萬人。
搞得全國十個軍鎮,僅有安祿山的平盧、范陽、河東三鎮實力尚存,他不造反才怪。
眼下更不必,朝廷手裡的軍隊不到十萬,這數量比起周圍的藩鎮並不佔任何的優勢。
而更倒黴的是,神策軍計程車兵大多是城裡的富戶,交了錢才穿上這身軍裝的。
當年,奉旨討伐黃巢時候,這些混蛋哭得跟孩子似的,這樣的軍隊能打仗才怪。
“先把周圍的土地都拿到手裡,施行普遍義務兵制度。”李曄首先想到的土地改革。
這是普魯士強盛的關鍵,也是朝太祖能夠取勝的原因。
甚至在唐朝初期,軍隊戰鬥力之所以爆表,也與它息息相關。
而在府兵制敗亡之後,募兵制又一次登上歷史舞臺。
也真是在這個時候,唐軍的戰鬥力開始下降。
邊境軍隊當中,胡饒數量也急劇攀升,最終釀成大禍。
“土地、流民、逃戶。”看到這些字眼的時候,李曄笑了。
唐朝之所以垮臺,就是垮在財政上。
租庸調製瓦解以後,又搞出了兩稅法。
粗略的,就是一年收兩次稅,稅金又分成三份,分別是留地方、送節度使和上供朝廷。
可是,這個比例分成有大大的問題。
節度使一級倒是肥了,朝廷卻搞得揭不開鍋。
而更腦殘的是,制定稅法的時候,朝廷居然規定農民必須用銅錢繳納稅款。
在這個金融措施落後的時代,折現的方式就是自尋死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