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悄悄拍了腦門一下,自言自語道:“你還好意思自己是買汽車的,怎麼沒把心思放在交通工具上面?”
養一匹馬需要六個饒口糧,這對一直缺乏糧食的華夏人來,簡直是不可承受的負擔。
沒有大眾作為基礎,馬車自然也不會得到發展,所以它就停留在比較原始的二輪車階段。
雖然轉向比較靈活,但是減震什麼的就別提了。
而更大的缺陷是不能做長,否則就會變成一個蹺蹺板。
“讓木工坊吳六來一趟,朕要造四輪馬車。”
匆匆趕來的吳六,當場就翻了白眼,厭棄的道:“聖人,華清宮到長安的道路年久失修,其間還有不少的彎道,四輪馬車根本不能勝任。”
四輪馬車自古有之,只是它們沒法轉向,所以只能沿著直線行走。
想要拐彎就得用人力去抬,或者是固定一邊的車輪,迫使馬車改變方向。
而且四輪馬車還有一個犯忌諱的用途,就是給皇帝拉棺槨。
當然,這被吳六有選擇的遺忘了。
李曄沒好氣的道:“爺爺要造的四輪馬車是可以轉向的,拉的貨物比兩輪馬車多一倍。現在甭廢話,趕緊把找人全部找來。”
吳六不敢怠慢,不大會兒功夫,木工坊的工匠都聚集在一塊,認認真真聽李曄上課。
李曄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結構圖道:“這叫做四輪大篷車,前輪、後輪分別有一套轉向裝置,透過這兩根鐵條進行聯動……。”
只有選擇成熟的產品,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出於這種考慮,李曄選擇了米帝拓荒時代的1868型四輪大篷車。
它不但有極好的越野性,還能裝載較多的貨物。
如果把幾輛車的首尾串在一起,還能作為型的防禦工事使用。
可以它在軍用、民用領域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聖上,職下的等人想成立一個馬車廠。”
李曄的課才上完,吳六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四輪馬車的技術就是一張窗戶紙,只要捅破就一錢不值。
想要搶佔市場就要快,必須在第一時間擠佔整個市場。
李曄笑道:“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