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把關於房地產的策劃方案,以及未來大酒店的一些規劃問題全部說與胖山記錄在案。
安排好一切後,三月十五日,大部隊出發……
寧夏帶頭,蒙毅、魅、黎蘿、丫蛋相伴左右,除此之外大部隊中還多了些“陌生人”,魏繚、羌瘣、王賁,李信亦在其中。
這四人便是寧夏之前問嬴政要的人,此次洛陽之行沒有名將作陪那怎麼行,好在嬴政也蠻誠信的,除了王翦之子王賁有些難搞定外,其它三人都是被嬴政一道聖旨找來的,基本都還是軍中的小嘍囉,只不過有一個人就比較倒黴了。
這人就是魏繚,寧夏看著眼前這個老實敦厚的“外國”青年,總感覺有些對不起他,想了一會搖搖頭,在看他的眼神也已經充滿了狂熱,想來是某人已經把自己給說服了。
“大不了,到時候他編寫《尉繚子》的時候,就把孫武的《孫子兵法》給他借鑑借鑑”。
……
魏繚,名繚,兵家子弟,亦為謀聖鬼谷子之徒,是魏國大梁今開封尉氏縣)人氏。
在中華歷史中最大的官修圖書目錄的《四庫全書總目》著錄中,《尉繚子》的作者便是此人,後被世人稱“尉繚子”。
魏繚在嬴政統一六國時立下過汗馬功勞,其主張“併兼廣大,以一其制度”更是深得始皇帝之心。
歷史相傳,魏繚懂得面相占卜,於秦王趙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遊說,深得嬴政賞識被任為國尉,隨後人稱“尉繚”。
後來,魏繚一度認為嬴政的面相剛烈,有求於人時可以虛心誠懇,一但被冒犯時卻會變得極之殘暴,對敵人也毫不手軟。在他看來這樣的趙政欠缺照顧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也曾多次嘗試逃離趙政為他安排的住處。
可是寧夏這個臭不要臉的,完全不給魏繚遊說嬴政的機會,可憐的魏繚大半夜的還在睡夢中就被士兵從被窩裡給揪出來塞給了寧夏。
寧夏聽說魏繚好幾次都吵著嚷著要面見秦王,無奈嬴政一聽到這人來自魏國後,便就對他提不起興趣。
以至於這大哥現在看誰都一肚子氣,尤其是對寧夏,感覺他是越看越不順眼……
“我說大哥,咱倆在這之前應該沒見過面吧,幹嘛對我抱有那麼大的仇意”,寧夏掉頭看看騎著馬走在自己屁股後面的魏繚,無奈的吐槽了一句。
從咸陽出發兩天了,他沒和任何人說過一句話,自己一個人不說話也不搭話,騎在馬背上沉默不語。
見魏繚不開腔也沒任何表示,寧夏也只能聳聳肩就此作罷,或許這是他的性格使然吧,不過也有可能是中青年之間天生存在的年齡代溝吧?寧夏對於別人的不搭理只能在心裡這樣安慰自己。
不過好在他也不是沒人關注,左側邊一程咬金模板的漢子開腔,打破這尷尬的沉寂……
“吾自問之前不識君,而君又是如何知道吾之名,再者吾之才武皆不及大兄信與賢弟賁,君為何指名需要吾”?一個年紀輕輕卻已經滿臉鬍子的壯漢看著寧夏的背影面露狐疑。
寧夏聞聲回頭,看了一眼此人,會心一笑……
羌瘣qiangei),戰國時期秦國的一名猛將。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29年秦王政18年),羌瘣伐趙立下赫赫戰功。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隨王翦攻趙國,在東陽俘獲趙王遷,一舉滅趙。攻燕國時駐屯中山。
寧夏對他的認識較少,他之所以被寧夏找到完全是因為他的兩個好兄弟,李信和王賁。
“原來是羌瘣兄弟,有些話你可說錯了,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可妄自菲薄,端正自己的心態最為重要。你與王賁李信同為好友亦為異姓三兄弟,吾看中的便是你們兄弟齊心”!
論別的寧夏可能不咋地,可要說忽悠人講大道理,這世間怕也找不到第二個能與他相匹敵之人。
“瘣弟,寧君所言不無道理,你與賁弟皆還年幼,切莫因此自毀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