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陽之所以對路遙示好,其實並沒有什麼目的,他純粹是對這位文學大家,發自一種從內心的敬佩。
雖然說,路遙此時此刻還沒有功成名就。
華夏文學史上最後的脊樑,這是林陽個人對路遙的評價。
“好啊!我估計要在這裡住半個月,我剛剛來,還有幾件事沒有去辦。”
林陽回家了,他第二天就去學校了。
次日上午,王惟國的身影,出現在了青年出版社的院子裡。
他來這裡的目的,並不是談發表小說的,而是來這裡看望柳青。
1952年,柳青把全家從京城,遷到了陝西長安縣的皇甫村。
在這個終南山下的偏僻小村莊,他一住就是十幾年,創作出了長篇小說《創業史》。
柳青的身體不好,他從七十年代初,基本上在每年的春夏之交,就要來京城看病,順便修改他的書稿。
每一次來京城,柳青都會居住在青年出版社。
青年出版社位於東四十二條,是由兩座小四合院聯通而成的。
一進門,就是一棟米黃色的兩層創作小樓,此時,樓下住著上海作家峻青和大名鼎鼎的柳青。
王惟國在342房間見到柳青時,被他的樣子嚇了一跳。
膚色黝黑、有些駝背的柳青,已經瘦得露出了顴骨,他躺在床上,曾經炯炯有神的眼睛,此時也是黯淡無光。
“你怎麼來了?”
柳青的聲音低的幾乎聽不見。
“我昨天來京城的,今天專門來看你,你的身體怎麼樣?”
“我估計不行了,以前還能在樓下遛彎兒,最近實在是走不動了。”
王惟國沒有向柳青提自己的小說,他在這裡坐了半天就回去了。
“我在京城呆半個月左右,過幾天我再來看你。”
王惟國想不到,在他此次離京之後的6月13日,柳青走了,終年62歲。
創作小樓上,除了峻青和柳青,客房裡還住著其他作家。
他們分別是來自雲南的彭荊風、廣東的李克異、ah的公劉、河北的劉真、天津的王道生、遼寧的楊大群。
當然了,這些人王惟國不熟悉、也不知道,更沒有發生什麼交集。
在京城裡等待了一個星期,王惟國關心的小說發表問題,一直是遲遲不見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