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倒也不是李倓想要完全保住那些小部族,李倓雖然愛民,不想過造殺孽,但他也不是什麼救苦救難的菩薩。
之所以對於周邊的小部族也苦心相勸,是因為一旦自己的計劃開始實施了,回紇騎兵騎虎難下之下到了這邊但卻缺少食物,這些部族不但將會遭受到滅頂之災,還會成為回紇人補充能量的來源,這也就相當於是變相的破壞了李倓的計劃。
李倓和牟恩他們乾的事兒,回紇人並不知道,也萬萬沒有想到。
他們還在為了牟羽可汗提出來的三天在之內湊齊二十萬大軍而努力著,畢竟這個數肯定不能全部從牟羽可汗自己麾下的兵馬裡面出。
按照他們的規矩,這二十萬人,牟羽可汗自己的親兵會出十萬,另外的十萬就是由支援他的各個部族湊出來了。
再進一步說,為啥回紇就能這麼一直強大下去,就是因為他們每當打仗的時候,都會招攬不少這樣的人馬在前面送死。
這樣不單單消耗了敵軍,壓制了盟友,自己的力量也被最大限度的儲存了下來,一舉三得。
冬天馬上來了,天下飄落的雨水裡面偶爾已經有了雪花的痕跡,這個季節哪個部族都是不願意出兵的,不過牟羽可汗的話,在支援他的部族裡是沒有人敢於反駁的。
這個時候不少中小部族已經暗暗開始後悔了,後悔自己為啥當初就沒有去跟著同羅和僕骨部。
但是牆頭草也不是像他們這麼當的,這個時候後悔顯然已經晚了,最終只能乖乖的讓自己族中的勇士的去給回紇真正的精銳當炮灰去了。
二十萬大軍,而且全部都是騎兵,牟羽可汗知道,這樣規模的戰士在河北道以北不管想要滅了哪一個部族都是沒問題的。
每當到了這個時候,他都會痛恨自己的父親太過仁慈,早就應該把所有不跟自己一條心的部族全部都給滅了,要不然他直接跟李倓打就完事了,哪裡還輪得著同羅和僕骨部來摻和。
到了牟羽可汗定下的出征之日前夜,他在回紇王庭中大宴次日要跟著他出徵回紇將領,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史思明。
而且至少在面上看來,牟羽可汗對於史思明開始十分重視的,他在席間就坐在可汗的身邊,那勢頭甚至比回紇的宰相還要高一點。
“明日出徵,你的曳落河作為先鋒,倒也不是我欺負你,只不過不管是同羅、僕骨還是河北道,你都比我回紇人熟悉太多了,你的兵馬雖然精銳,但卻是步卒,到時候真正跟敵軍打起來了,上前的還得是我的騎兵,還希望大燕將士們不要有什麼想法啊!”
牟羽可汗特意說出這麼一番話,之後還跟史思明滿飲了一碗酒。
人家可汗都親自這麼說了,史思明自然不能不識抬舉,就算是因為這件事他心裡面已經是十分難受了,最終也只能是陪著笑臉把這杯酒給幹了。
史思明心裡也有著他的小算盤,他知道,雖然牟羽可汗沒說,但多半是因為不想把話說的太滿,他一定是想要在滅了同羅和僕骨部之後直接進攻河北道。
當然,這得是在滅了同羅和僕骨部十分順利的情況下,要是損失的多了,比如說炮灰都沒了,他自然會先回來再補充上炮灰之後再去攻打河北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