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李倓到了前線,還沒耗費一兵一卒呢,就把南詔人變成了自己的盟友,這又是一招典型的此消彼長。
李豫第一時間把這個訊息送回了長安城,他是個細心的人,知道自己的父親對於跟吐蕃之間的戰鬥已經是十分關心的,所以他每隔兩天就會派出一個禁軍帶著訊息回到長安城,不管形勢有沒有變化。
李豫知道,起碼這樣的話李亨不至於每天都睡不著覺了。
他按照李倓的叮囑,加強了益州周邊的巡視,以防吐蕃人出其不意的派兵來打益州,用李倓的話來說,雖然打益州在表面上來看對於吐蕃人沒有一丁點的好處,但是隻要是太子在這,就是值得吐蕃人嘗試的。
李倓不單單是依靠著書信提醒了李豫這些,一直在李豫身邊的許遠也早就得到了李倓的指示,他在益州最大的任務不是別的,正是得把李豫的安全問題處理好。
而許遠所做的這一切,李豫自然也都看在眼裡,對此他真的是對李倓再挑不出任何毛病了,李倓的確是像是他自己說的那樣,盡力的在為了大唐,盡力的在讓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好像是百姓家的兄弟,而非是皇族的兄弟。特別是在書信的最後,有一件事,用李倓的話來說是李豫必須要做的。
按照李倓的想法,崔圓死了之後,自己把益州這個大後方跟李豫交代好了,就要還是跟李光弼和閣羅鳳進行三方會談了。
他知道,吐蕃人是一定會出兵的,只不過是出兵的時間和物件暫時還不能確定而已。
閣羅鳳雖然現在佔據著姚州,不過一旦跟大唐結盟了的話,他幾乎是一定得退出去的,李倓現在沒有讓他退出去,並不是為了拉攏他,而是想要把姚州作為這一次戰鬥的核心地區。
既然吐蕃一定會是進攻的那一方,李倓的設想是自己先在一個他們繞不過去的地方準備好,而從吐蕃、南詔和大唐劍南道的地域來看,這個地方自然最好就是姚州了。
當李豫給他個回了訊息,表示自己一定會讓益州城萬無一失之後,李倓當時就給李光弼和閣羅鳳都送去了書信,三路大軍兩日後齊聚在姚州城外,李倓,李光弼和閣羅鳳進城商議如何應對隨時都有可能到來的吐蕃人。
這兩天,說白了就是給閣羅鳳的時間,讓他能體面一點的退出姚州城去。
按照李倓跟人結盟的特點來說,什麼我都可以給你,什麼我也都可以幫著你,但是有一點,讓我給你大唐的領土,一寸都是不可能的。
之前大唐跟周邊的異族之間也是有過相當多的戰鬥和衝突的,在這些個戰鬥中,讓人家佔去一點點貧瘠的土地一般是不會讓皇帝或是長安城中的官吏們產生多大的反響的,畢竟大唐的主要城池是有數的,在他們看來,只要那些主要城池沒事兒,那就是沒事兒。
不過李倓到來了之後,已經多次在各種場合表達過他的觀點了,那就是大唐的領土,不管是不是貧瘠,每一寸都是不能給敵人的,只要是他在,不管是回紇還是吐蕃,想要從大唐的疆域上摳下來一寸,那都得是踩著他的屍身才行。
當初李倓在朝堂上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不少文官都覺得這不過就是一個皇子在這起高調罷了,不過跟他一起並肩作戰過的將領都知道,李倓說出的話,可是從來就沒有開玩笑的。
這一次,李倓同樣是打算利用他們這三支大軍已經幾乎超過了二十萬的兵力在劍南道鑄就一道鋼鐵防線,但凡是吐蕃人敢來,不管他是來三十萬還是五十萬,李倓覺得都是能與之一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