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加在一起足足有五十多萬的兵力,不管是在大唐內外,這樣規模的戰爭都已經許久沒有發生過了。
李倓在得到了赤松德贊出兵三十萬的事兒之後,馬上就分別給李豫和李亨都送去了訊息。
對於自己的兄長,李倓對他這一次在益州的表現還是十分滿意的,基本上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讓整個劍南道和周邊郡縣的百姓和將士們都吃了一顆定心丸。
這具體的戰鬥形勢,普普通通的百姓是不知道的,他們只知道太子既然都敢於在劍南道坐鎮,那一定就是大唐對於打贏這一仗有著相當的信心。
而且在刺殺這件事上,李豫還算是十分的聽話,李倓這邊說讓他出城他馬上就出城了,要不然一旦因為他的不聽話而讓他在益州有個三長兩短的,李倓這一戰基本上就不用打了,自己回到長安城之後也絕對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
至於自己的父親李亨,李倓定期都會以自己這個平西大將軍的名義給他發一些訊息,讓他知道知道這前方的戰鬥到底是多麼的艱難。
畢竟這一次李倓雖然心裡面也是有著自己的謀劃的,但是敵軍三十萬滾滾而來,什麼結果都是有可能發生的,所以他必須得給自己的父親打一打預防針,免得一旦劍南道真的守不住了李亨的心態再出現什麼波動。
李倓對於朝堂中的事兒一向是不怎麼太關心的,不過在他出發之前也已經聽到了一絲風聲,說是李亨的身體目前也是並不樂觀,只不過是他不讓宣揚出來而已。
其實對於這個事兒,李倓的心裡一直都是有數的,畢竟按照前世的歷史,李隆基和李倓正是在這一兩年的時間內先後死去的。
雖說自己的到來讓安史之亂對於大唐的影響可以說是降低到了最低,不過對於他們的壽命能有多少好處,那可是說不準的。
所有人都知道,要是按照現在的情況,李亨一旦沒了,李豫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太子。
對於這件事,大唐的文官們都事樂見其成的,不過大唐的武將,特別是曾經跟著李倓打過仗的武將,卻都是心裡面憤憤不平。
他們都知道到底是誰讓大唐從安祿山的叛亂之中脫離了出來,而李豫在當初的天下兵馬大元帥的位置上到底是個什麼表現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李倓和李光弼剛剛匯合的時候,其實李光弼就暗示過李倓,讓他是不是考慮爭取一下這天下以後的控制權。
畢竟他們經常打仗的都看出來了,現在的大唐並不需要一個懷柔的皇帝,而是需要一個能用鐵血的手腕讓周邊的部族都匍匐下來的皇帝,李豫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但是李倓是,而且在那樣的位置上還能做的相當的好。
不過李倓當時只不過是不置可否的對李光弼說這個事兒肯定是得等這一戰之後再說,要不然連一個吐蕃人都搞定不了的話,誰能認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