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倓知道,老爺子之所以保持著如此清醒的頭腦,按照醫者的說法吊著這麼一口氣,無非就是等著找到一個靠譜的人,把自己這最後的一個囑託給說出去罷了。
說是兩個囑託,其實李隆基說完了之後李倓就已經完全明白了,這所謂的第一個囑託無非就是先讓李倓安心,甚至於支援李倓當皇帝是不是為了要讓李倓幫著他去辦楊玉環的事兒,都是不一定的。
現在這兩件事不管怎麼說都已經被李倓答應下來了,而且在李隆基看來,李倓是基本上不會反悔的。
所以他的心事也就算是了了,他目前的這個情況,一旦了了自己的心事了,情況可就不會太樂觀了。
李倓一看李隆基的情況開始不太好了,馬上就要起身去喊門外的醫者,不過李隆基卻是一把抓住了他的衣袖,顯然是不讓他去喊。
“太上皇,如今還是讓那醫者趕緊進來,為太上皇診治一番啊!”
雖然李倓也知道這個結果是應該是不可避免的,不過人心就是這樣,能多留一會的話,誰也不會讓自己的至親早走一分鐘。
“你放心,朕就算是要去了,也絕對不是今日,今日既然你來了,就多陪一陪朕吧,這滿朝的官吏,皇族的子孫,恐怕也就只有你這個朕早年根本就沒放在心上的郡王樂意在這陪著朕了。”
李倓答應了李隆基楊玉環的事,讓他們爺倆之間的關係又拉近了不少,對於李隆基的心情,李倓也是基本上能夠理解的。
王者的沒落,是最難受的,這也是為何那麼多曾經的王者在絕望的時候寧願選擇自刎而放棄生的可能。
他們不願意低下自己的頭顱,更不願讓宵小之人隨意審判自己的生命,所以自己了斷自己,至少能讓他們選擇死去的時間和方式。
李隆基雖然在安祿山叛亂的時候表現的實在是有點狼狽了,但是那不過是他漫長帝王人生中的一點坎坷罷了。
李倓從未將大唐如今的情況歸罪於李隆基,因為沒有李隆基的話,李唐江山早就已經不知道姓了什麼了。
不管是武則天還是韋后,又或者是太平公主之流,都沒有抵擋得住李隆基的決心,正是他在那個年頭的披荊斬棘,才有了大唐如今的局面。
“既然如此,我今夜就不走了,就在此處陪著太上皇,等到太上皇睏倦了,我就在外間歇息,就當是為太上皇當一夜的禁衛吧!”
其實這句話,並不是李倓以李隆基的孫子的身份說出來的,而是僅僅以一個後世歷史愛好者的名義說出來的。
命運讓他到了這裡,算是抓住了大唐最為精彩時代的尾巴,李世民,武則天那樣的傳奇李倓是見不著了,能陪著李隆基老去,對於他來說也是相當滿足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