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重臣一聽這話,當時就明白了,他們看到的東西,他們的閱歷是比這位考生不知道強了多少的,這位考生能在不知道朝堂上發生的事的情況下說出這麼多,要是真的像李倓說的那樣,他不是一個官宦子弟,是不可能知道朝堂上的任何事的,這個考生的能耐可的確是有點大了。
張巡等人再一次拿起了他的文章,重新審視了起來。
“陛下若是能接受此人針砭時弊,此人倒是真的是個不世出的人才,若是這文章中真的是他的性情,日後到了朝堂上,怕是會得罪一些人啊,這樣的人,還是看陛下怎麼用,他進入進士之列,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但是具體的排名,還是得看陛下想要讓世人看到陛下是個什麼態度啊!”
許遠這個時候說出的這句話還是相當的中肯的,李倓聽了之後,也是微微的點了點頭。
他不可否認的是,到目前為止此人的文章,那的確是最好,不過他沒有急於發表意見,因為還有一半的文章自己沒看的,萬一在後面還有幾個這樣的天才呢?
身為一個皇帝,李倓知道自己不能急著下結論,因為這話往往是說出去容易,再想要收回來就有點困難了。
接下來的幾天,李倓對於考生的文章看的越發仔細了,雖然他知道以張巡他們三個的能耐,自己要是走眼了的話他們是一定會提醒自己的,但是這些文章都是考生們的心血,自己雖然有權決定他們的結果,但是也要有些儀式感才行。
哪一個是已經竭盡全力了,哪一個是留有餘力的,哪一個是投機取巧的,哪一個是真的不行的,李倓都儘量讓自己做到心裡有數,對於那些真的盡力了,並且沒有用什麼投機取巧的方式的考生,李倓都是會酌情考慮的。
不過到了最終,李倓發現進士這個東西,含金量還真是挺高的。
按照之前的規矩,李倓早就已經定下來了,這一年進士的數量不能多於三十個,但是也儘量別少於二十個。
本來他以為這麼一個數量基本上是能把大唐這個時代的人才給囊括進去的,不過最終卻發現,到了二十名左右的時候,不少考生的實力真的是太接近了,幾乎選擇每一個人都有選擇他的道理。
排除了李倓最為厭煩的用了投機取巧的辦法的那一部分人,剩下李倓跟張巡他們幾個幾乎是一個一個字的推敲,準備給所有人來一個排名,畢竟這個排名是要跟著這些人的一生的,按照李倓說法,馬虎不得!
李倓對這一次排名的要求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狀元要讓別的考生服氣,而因為一點點差距沒有成為進士的那個人,要讓他自己服氣!
這個要求看起來相當的簡單,但是做起來就難了,特別是許遠,他至少得給出狀元為何是狀元的理由,不然這些刁鑽的學子是不會認可的。
最終,進士的數量被李倓親自排版定為二十六人,這個數目跟以往相比,只能說是不多不少,但是跟不少人的預計相比,肯定是少了不少的。
因為本來按照那些考生和吃瓜群眾的想法,今年的進士應該是比往年多的,畢竟李倓的朝堂上現在有多需要人才,是大家都看得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