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樣的情況,其實李倓還是十分認可的,不管是什麼時代,你都得有著這麼一個公平的地方不是?
而就算是在大唐,這樣的公平也不過就是相對來說的,全國的考試的難度是不言而喻的,於是乎對於那些個皇族和高官們的孩子,另外一種科舉的方式也就應聲而出了。
這種方式就是弘文館、崇文館考試。弘文館,是門下省直屬的學校;崇文館,是太子府所辦的學校。這兩所學校的學生數量極少,各二三十人,均為皇室近親子弟、朝廷重臣子弟、功勳卓著的烈士遺孤。其師資力量自不必說。朝廷給予這兩所學校單獨舉辦科舉考試的特權,透過者即授予進士及第、明經及第的資格。
換句話說,這兩個地方的考試,就相當於是後世的某一個地方,那裡不單單是教學質量是十分有保證的,而且還分數線還十分的低,但凡是你有一點點的能耐,基本上也就不用那麼頭懸樑,錐刺股的去學了。
但是也有一些個頭比較鐵的皇族和官吏的孩子,覺得自己行了,不屑於參加這樣的考試。
他們為了一輩子在官場上面可以抬頭挺胸做人,紛紛跑去參加全國統考。
比如,楊國忠做宰相時,他的兒子不敢碰進士科,便去應明經科考試,考完後知道沒戲,便讓楊國忠去走後門。
對於這樣的孩子,其實後世也是有不少的,年輕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不依靠著父母也能闖出來一片自己的天地,等到被碰的頭破血流了之後才知道,還是自己的爹媽牛掰啊。
當他們真正走上了自己的父母給自己安排的高官厚祿的生活之後,心裡面才會由衷的感慨一句:真香!
於是乎,這樣的過程在一千多年的華夏曆史中一直往復迴圈,直到李倓所在的後世,也還是如此。
其實用李倓所來自的時代的一位七十多歲的老者的一句話說來,還是十分貼切的:這,可能就是生活吧!
雖說如此,但是這個時代的體系在李倓看來還是十分健全的,特別是在這樣的盛世之下。
大唐的官員,共計一萬八千人左右,但是,這包括了全部的文官、武官、內廷官員。其中,武官所佔比例甚大。
大唐擁有約六百個軍府,每個軍府六名官員,這就是三千六百人。此外,諸衛和前線等常設部隊的軍官數量也不在少數。
喜歡扶亂唐請大家收藏:()扶亂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