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前期,李隆基雖說在思想上的確是主張無為而治的,但是他心裡面想著的是隻有方方面面的都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後才能無為。
所以在吏治上,李隆基絲毫沒有手軟。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
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限制了進士科及第的人數,以減少冗官的出現,提高官吏整體的素質。
這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
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這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一種制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監督朝政。到了武則天主政之後,提拔了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開,因此將這種制度也就廢除了。
重視縣令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瞭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
不僅僅是制度,就算是在開元前期的選人用人上面,李隆基的眼光那也算是相當的獨到的。
他在那個時候深知用人乃治國根本,而且其也很善於發現人才。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通曉治國方略,並且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而且玄宗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而最終之所以落得個那樣的結果,其實不過就是因為當李隆基以為大唐的方方面面終於算是達到了自己的要求了,終於可以達到真正的無為了的時候,他恰恰就信錯了人了,這個人自然就是把大唐給折騰的夠嗆的李林甫。
要是李隆基沒把李林甫當成是一個治世之能臣的話,大唐是絕對不可能會變成這麼個樣子的。
一個李林甫,再加上李隆基的放手,直接就導致了一個開元盛世在瞬間崩塌。
李倓這些年雖然從來就沒有跟朝堂上的人提到過這個事兒,但是他一直都在潛移默化的用自己的行動影響著他們,而這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讓他用正確的人,執行正確的政策。
而到了現在,李倓基本上已經能夠達到讓自己的朝堂自動化運轉的程度了,他知道,自己的影響基本上也就差不多了。
這樣一來,李倓在大唐的上半場基本上也就結束了,而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在大唐的後半生其實才剛剛開始,畢竟自己的年紀在這放著呢。
在大唐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之後,李倓也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只緣身在此山中。
喜歡扶亂唐請大家收藏:()扶亂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