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孔融就位於此處,因此無論是何種軍民舉措,全部需要匯總於此處。
治所之中,一位英武的男子正在批閱奏章。
他大概中年,身穿厚厚的官袍,身高大概七尺,眸光熠熠,頜下的長鬚直直的垂向胸口。
在他身邊,一位三十餘歲的男子也正在輔助進行批閱,只是時不時的看一眼身旁人的進度,眉頭皺起,實時對英武男子進行指導。
前者便是孔融,而後者,則是如今北海國中郡丞是儀。
孔融自不多表。
是儀,本姓氏。是被孔融從縣中提拔上來的,甚至於他的名字,都是孔融嘲弄而改。在歷史上,是儀可是東吳知名的人物,曾任東吳的尚書僕射,甚至於成為東吳太子孫登遇事不決必問的物件和人物,雖然不是丞相之職,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帝師。
是儀如今在孔融帳下聽令,奏報幾乎都從是儀手上會過一遍。
這樣能儘量的減少孔融的失誤。
孔融是名士,他的主要工作是寫詩和罵人。作為建安七子之一,他能詩善文。作為北海國相,他獨尊儒術,任用賢良,雖然這些賢良可能只有一點微博的善行。但唯獨對於軍事以及政務時事,孔融極其垃圾,不只是打不贏任何戰爭,更是因為自己的脾效能力,時常與眾人產生摩擦,政事批閱也完全無法做到接地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也正是因此,是儀才成為了孔融政務上必不可少的夥伴。
批閱過程中,孔融又一次看到了焦傑這個名字。
“興,百姓苦。呵,”孔融低聲吟誦,眸光中露出好奇的情緒,“子羽,你說這焦子賢,究竟會不會歸還高密?”
是儀道,“恐怕不會。”
孔融點了點頭,道,“某激怒焦子賢,逼他歸還高密城。恐怕他並不會如某所願。不過既然他寫出來這首詩,那若是敢打某北海,應當是萬萬不敢的。否則,北海百姓也必將唾罵於他。呵呵,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焦和想為他兒子打響偌大的名聲,某倒要看看,他如何選擇?”
焦傑自然不清楚,孔融此舉並非完全的愚蠢,他在逼焦傑發火。
若是焦傑真的打了。
北海百姓何其無辜?
你的名聲是要,還是不要?
若是不打。
那這高密城,你到底是還還是不還?
一進一退,傷的都是焦傑的名聲,損害的都是焦傑的利益。
孔融自從進入北海之後,只打了一仗,就是戰黃巾賊將張饒敗了一場,他也算認清了自己的軍事水平,轉而在北海國內駐守城池,設定城邑,廣修學校,也獲得了北海百姓的交口稱讚。
孔融很清楚,自己能夠坐穩北海國相的最主要原因。
正是因為自己的名聲。
也正是因此,焦傑的詩傳出之後,孔融第一時間就感受到了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