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他是真的幸運,要麼他就是真的有點東西。
在吃到了商業的福利後,劉如意大手一揮,決定取締滯留稅,所謂的這個滯留稅,就是其他地區的商船或者商隊在本國的港口或者城池內滯留所要繳納的稅賦,按著滯留的日期來繳納商品總價值的一部分...劉如意覺得,這種稅賦短期內能為國庫帶來收入,卻也嚴重的阻礙了商業的發展,故而在國內取締了此項稅收。
這麼做有好處嗎?當然是有的,趙國最先取締了這稅,因此商賈們更傾向於在趙國中轉或者交易,這讓趙國迅速將唐國擠下了北方貿易中心的地位,商業往來在趙國變得極為頻繁。
而壞處也很明顯...港口開始堆積大量的商船,道路變得堵塞,治安開始下降,最重要的是,群臣認為趙王偏向商賈的行為會葬送趙國如今的大好局面。
長老爺憑藉著一人之力扭轉了天下人對工匠的看法,可他也不可能扭轉天下人對商賈們的看法....商賈在秦國時受盡了歧視,徭役從來都是第一個去,而在漢朝也是如此,徭役是躲不過的,不只是徭役,若是遇到要遷徙,自願捐款什麼的,通常也是得他們第一個來...雖然長老爺開了商,可重農思想依舊是主流,甚至長老爺都不會去改變這種主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因為在糧食生產力不足的年代,不重農的代價就是亡國。
錢財一文不值,糧食才是最重要。
百姓可以沒錢,但是不能沒糧。
以晁錯為首的激進派,都是這麼認為的,晁錯甚至還有一篇鼎鼎大名的《貴粟論》,就是要廟堂更加的重視農業生產。
趙王如此明顯的偏好,當然會引起群臣的警覺。
好在袁盎還是站在他這邊的,可袁盎不像賈誼那麼有威勢,他不太能讓整個趙國群臣都聽話。
劉如意皺起了眉頭,“他們為什麼如此在意這件事呢?明明是有利於趙國的啊...袁相啊,您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大王還是要表現出自己重農...等過幾天,大王可以帶領群臣們前往耕地裡,舉辦一個春季的祭祀,祈趙國風調雨順...表明自己的態度,到那個時候,若是再有大臣來上書,臣便自己處置,大王只管當作不知道就好。”
劉如意有些狐疑的問道:“您不會是要害我吧?長可是最厭惡這種祭祀的...我要是去搞祭祀,他不會再拿我一個縣吧?”
“大王...我...”
袁盎都不知該說什麼了,在這種時候你怎麼就變得這麼警覺了呢???
“大王不必擔心...農祭而已,陛下自然是知道您的處境,不會多說什麼的。”
“好吧,那就按著您所說的來操辦。”
劉如意說完,隨即再次指著面前那幾篇文賦,“處置好了國內的事情,再來處置這個人!”
“這人與我無冤無仇,居然敢嘲諷寡人,寡人非要砍了他!”
“大王...此人乃是陛下之郎中...”
劉如意猛地拍了一下大腿,“難怪呢,這肯定是長特意找了個人來寫罵寡人的文章!不行!寡人不能就這麼被他所謾罵!伱去將國內的文士們叫來!寡人要讓他們寫一篇嘲諷長的文章!!”
他們也得敢寫啊??
袁盎再次提醒道:“大王,當今御史大夫是何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