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誹謗,你誹謗我啊!!!
武帝開始的察舉制,其實是有根源的。
察舉制來自於過去的舉薦制,在過往,那些有名聲和地位的貴族,都擁有對國君的舉薦權,他們可以舉薦自己認為有才能的人才給國君,給自己的好友,故而結交貴族是通往權貴的最好路徑,秦國就是為了限制舉薦制,因此設立了舉薦連坐,若是舉薦的人犯了錯,那麼舉薦他的人要跟他承擔一樣的罪行,知名的就如范雎,因為舉薦人犯罪而惹出了大麻煩。
漢朝建立了道德社會,無比的重視官員的私德,德在舉薦中的比例首次超過了才能,唯賢是舉!
而這一點,則是儒家禮派崛起的好機會。
這倒不是說他們是最有道德的,只是,他們是最擅長擬定道德的而已,他們說什麼是有道德的,那什麼就是有道德,而以孝治國的大漢,民間最大的德當然就是孝。
蕭奮發了瘋似的去反對這項法令,說到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他不能不反對,在這些年裡,他們透過對禮的詮釋權,透過對孝的詮釋權,正在步步影響大漢的舉薦制,他們堅信,他們很快就能扭轉整個社會,讓道德官成為主流,往後的人想要做官,第一步就是過他們禮派的監督,這會將禮派推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呢?
而事實證明,歷史也確實是這麼發展的,儒家的禮派,或者是說這個禮家,他們跟擁有舉薦權的貴族達成了高度的統一,他們給這些貴族提供禮法上的保障,而貴族們則是用他們的禮來為自己謀利,裝模作樣,沽名釣譽,在大漢往後的政治土壤裡,是再也容不下漢初這樣的大臣們了,他們紛紛化身為道德衛士,而在這種詭異的發展中,禮家的思想變得更加激進。
不說別的,就是一個郭巨埋兒的典故,就令人毛骨悚然。
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呵?
再往後,他們不再侷限與單純的孝,他們開始制定一套成型的道德觀念,將一套看起來豪華的道德冕服披在了整個華夏的身上,這冕服最大的作用就是束縛著穿上它的人,越掙扎越是緊,直到將裡頭的人給掐死。
這種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在武帝時期,察舉制開始舉孝廉,至於誰是孝廉,那就是禮家自己來說了,然後民間就開始吟唱:“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
晁錯的法令打斷了這種程序,葬禮和厚葬是禮家最先用來選拔孝子的途徑,也是一個非常重要且快的途徑,想想孝順父母那得要多久啊,還不如等他們死的時候花點錢,還有官可以當,這多好啊。
禮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才能與貴族建立親密的聯絡,開始走向新的道路。
眼看目標越來越近,道路卻直接被晁錯砍斷,他們能不急嘛?
他們能不站出來嘛?
這已經關係到了他們的最大利益,因此他們要不惜一切代價。
要是失去了這項權力,往後他們就再也沒有資格跟貴族建立合作,整個學派就沒有可以往上爬的東西了。
只是,此刻的蕭奮,渾身冰涼,手腳麻木。
他早已做好了死亡的準備,面對晁錯這樣的酷吏,他覺得隨時都可能會被忽然闖進來的甲士殺死。
若是他這麼死去,那禮家還能繼續堅挺,他將會是捨生取義的聖賢,晁錯將會被釘在恥辱柱上。
他很看重地位,無論是活著時的,還是死了以後的。
可事情的發展並不像他所預料的,浮丘伯沒有任何的反擊,天子沒有插手,晁錯更是一反常態,不但沒有出手,還被廷尉給抓了....
最要命的就是那報紙了,廟堂的邸報和儒家的邸報,誰更有影響力,這根本不用多說。
蕭奮是真的沒有想到,那些被抓起來的人居然是如此的惡跡斑斑。
難道晁錯一開始抓人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如今的局面?還是說他們後來才去抓了這些人用來反擊??
比起晁錯深謀遠慮,他還是相信這是臨時的補救行為。
最重視孝的禮家卻想要救出一些不孝的人,這簡直是天大的笑話,整個學派的名譽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不處理,禮家可就得出大事,蕭奮又急忙將矛頭對準晁錯,晁錯名聲極差,朝中痛恨他的大臣那麼多,總該能起到一些作用吧?
可是,還不等他去聯絡那些人,晁錯就被抓起來了。
他們只是發言彈劾,不是要訴告晁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