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劉賜等人再次返回了兵學,而董仲舒也啟程前往太學裡繼續自己的學業。
當董仲舒剛剛走到太學門口的時候,迎面就遇到了七八個學子,直接將他圍在了中間。
為首那人臉色甚是難看。
“你就是董仲舒是吧?!”
“正是在下。”
“就是你說要廢除所有的雜學,留君子之六藝,除蠱惑之亂學是吧?!”
董仲舒臉色平靜,“正是如此。”
這幾個黃老的學子氣的咬牙切齒,對著他破口大罵:“好你個賤儒!若無我們黃老,豈能有大漢之今日呢?你視我們為雜學,蠱惑百姓的亂學,你儒家又算是什麼東西?小小豎儒,豈敢這般狂妄?!”
“當今天下大一統,而郡國多紛爭,這是因為什麼原因呢?只因各國受雜學之困,彼此不通罷了,主張不同,想法不同,便是眾人想建盛世,可這眾人心中盛世不同,所得多相反,我苦讀多年,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大一統並非是狹隘的領地之大一統,最重要的是,乃是人心之大一統,朝中不同主張的大臣彼此爭鋒,心不同力不齊,地方上的官吏各有想法,上下不一。百姓不知用什麼學派的道理來教導自己的孩子,廟堂的政策總是因為持著不同主張的賢人上位而更改....”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人心不大一統,大漢何以能大一統?所謂開元一體,此一體,乃身心之大一統也,我並非羞辱諸位,只是如今的大漢,必定需要一個統一的思想,否則,遲早使得分崩離析...重現春秋之亂局。”
“大言不慚!所論開元,何以不是我黃老,我黃老包容百家之源,君子六藝?何其淺薄!!”
雙方遭遇,一言不合,就開始了激烈的辯論。
對董仲舒來說,這並非是第一次了,隨著年紀的增加,董仲舒的思想愈發的成熟,畢竟是個歷史上二十多歲就已經拿出了成熟的思想體系的大家,在眾人看到地方強盛,大漢騰飛的時候,他卻看到了其中的隱患,沒有統一的思想,沒有大一統的意識形態,官吏們所追求的東西都不同,有力不往一處使,有些主張乾脆就是相反的,而各國所流行的主張卻不一樣,有些時候,對廟堂相同的政令,地方多有牴觸和非議。
不同學派的三觀是不同的,有學派覺得能愛惜百姓,不折騰百姓的是好官,有學派覺得能多做點事情,開水渠抓盜賊除豪強的是好官,有學派覺得能恪守自己的道德,以身作則,教化一方,將德行傳播到鄉野裡的算是好官...甚至還有墨家這樣覺得能跟百姓們一同耕作,自食其力的算是好官...
從廣泛的意義上說,他想要締造一個統一的社會觀念,價值觀,確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值得被推崇,什麼該被鄙夷。
太學門前,聚集的學子越來越多,爭論也是越來越激烈。
在這裡所發生的事情,自然很快就出現在了厚德殿之中。
“又吵起來了?”
劉長瞥了面前的劉章一眼,隨即翻出他們的辯論,翻看了幾眼,就很是無奈的丟在了一旁。
最初他還對這些人的爭吵很有興趣,可是架不住這些人不說人話啊,說的話那叫一個繞,浮丘伯又不在身邊,劉長也就懶得再去看了。
“這次沒有打起來吧?”
“倒是沒有動手,就是影響很大,很多學派的報紙都對這件事大書特書,連儒家內部,都對董仲舒有很大的意見....”
劉長輕輕撫摸著下巴。
“他的這些主張裡,除卻闡述社會貧富差距的內容之外,其餘的都有些激進簡陋....只要沒有動手,就隨他們去爭辯吧,當初我扶持百家,不就是為了讓他們去爭嗎?”
“再說了,這廝也不想想,我怎麼可能廢除百家啊?別的不說,就堪輿家剛剛立下大功,難道他儒家還能代替堪輿家嗎?”
劉章低聲說道:“陛下,董仲舒並非是要求廢除其他學派,只是要求廢除其他學派的政治主張,只保留實幹性,用儒家的主張來駕馭其餘學派的實能....”
“都差不多,往後就不必再來稟告這些了,除非是說了朕的壞話!”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