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工廠的問題,大王方才說了,境內有很多的胡人,不願意耕作,而且有不少地方也不適合耕作,可是您那邊礦物很多,若是廟堂扶持商賈們,在燕國設立大量的工廠,是否就能讓那些胡人有事可做?將他們變成匠人,謀取生計,竊以為對燕國是有利無害的,另外,畜牧也不能不重視,我聽聞燕國有駿馬,而南方是缺乏駿馬的,燕國可以直接與南方進行駿馬的貿易,這也是我一直都想推動的。”
劉濞臉色潮紅,頓時想要開口。
“您方才說起了賢才不足的問題,其實這也是邊塞諸國的問題,很少有士子願意前往受苦,那我們是否能調整一下太學,單設一科,放低錄取標準,而畢業者必須要前往邊塞為三年之官吏?又是否能設立資助,針對那些家境貧苦的學子們,這些家境貧苦的學子,往往是能吃苦耐勞的,廟堂資助他們完成學業,可他們得要前往邊塞諸國為官吏三年,往後自行決定去留?”
這下,不只是劉濞,劉啟,劉友等人都是瞪圓了雙眼。
“另外,還可以適當的給與邊塞官吏一定的補貼,提高他們的俸祿,改善他們的生活。”
“還有就是學府的問題了,邊塞的縣學少,讀書的人更少,我們還是要從根本上,也就是從地方的教學上進行革新,我準備在邯鄲設立一個新的太學,往後如燕,代,也會設立相應的太學。”
“至於您最後所說的,也就是醫館的問題,我已經想好了,當下的醫家需要更大的扶持,讓他們在天下各地都設立分部,培養出更多的醫者來,讓醫療機構能推廣到全天下....”
當劉安說完的時候,劉濞已經坐不住了,他猛地起身,“殿下所言當真?”
“自然當真,我雖然不才,卻也願意為阿父分擔一些事情。”
劉濞激動的搓著手,又看向了劉長。
劉長調侃道:“怎麼,燕王現在又不肯與我走了嗎?”
劉濞搖著頭,“去還是要去的,不過,陛下能否等等我,先讓我將這些事情給辦妥了?燕國的這些問題若是都能解決,那臣就再也沒有可以擔心的事情了。”
劉安再次看向了劉恢,“中原的幾個富裕大國,看起來是沒有什麼治理的必要,但是,其實還有更進一步的可能,你們擁有最大的市場,同時也有著最強的生產力,就以梁國來說,梁國的糧食產量極高,而大漢有不少地方,都是缺乏糧食的,梁國完全可以透過貿易協議,換取自己更需要的東西...完成對工具的更新迭代,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迴圈,更新自己的生產力,從而保持糧食上的巨大產量,甚至還能做到提升...我知道,鐵器在梁國的普及率是最高的,可大漢還有更多新的技術和新的工具,這些都能應用在梁國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恢若有所思。
劉安又看向了南邊的幾個諸侯王,“過去南邊很是貧苦,常常被人稱為乃是蠻夷之地,可如今開海,南國定然是最先受利的...”
“南國目前要做的,就是適應這種潮流,我先前前往南邊觀察,發現了很多問題,我們可以一併解決。”
劉長很是安靜的坐在上位,聽著劉安侃侃而談。
劉安並沒有跳過那些親密的人,包括親弟弟劉勃,都被他給說到了,給人的反應,他似乎是真的為地方而考慮,不是為了拉攏他們。
諸侯王們聽的很認真,連劉如意都坐的筆直,聽的入迷。
正常的諸侯王聚會,愣是被這個外人給帶歪了,眾人放著正事不做,開始商談起了國家大事。
當聚會結束的時候,幾個諸侯王直接就纏在了劉安的身邊,希望他能說出具體的方案,劉長也絲毫不在意,讓他們回去商談,劉恆若有所思的看著這一幕,當眾人都離開之後,劉恆卻留了下來。
“這是你安排的?”
劉恆詢問道。
劉長一愣,隨即急忙點著頭,“當然是我,是我告訴安的,不然就這個豎子,能想出這麼多的政策來嗎?都是我的想法!”
劉恆恍然大悟,“哦,原來是他自己想的啊。”
“這豎子不錯,有點上位者的意思了...他這是不願意讓伱為難,主動來承擔,他其實挺有才能的,如今看來,他是要正式發揮出出自己的全部才能來了。”
劉長嗯了一聲,隨即看向了劉恆。
他沒有說話,但是劉恆卻很清楚,他想要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