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吏治問題都是出在底層,季布目前也是因為這個吏治的問題而操碎了心。
到底該怎麼去做呢?
有的大臣認為要回復秦國的重刑,不然官吏們就不會知道害怕。
有的大臣們則是認為要增加監察力度,委派更多的監察官吏。
可這兩種辦法,季布都覺得不太可行。
就在季布思索著這個問題,走出皇宮的時候,張不疑卻笑呵呵的將他攔住了。
“布啊....你這剛接替我的位置,怎麼就弄出了這樣的事情呢?”
“這御史可不好當啊,你得用心才是!”
聽著這恬不知恥的言論,季布一時間都不知道該說什麼,自己當御史才多長時日,這分明是你當權時留下的問題吧??
不過,季布也不跟他較真,問道:“你有什麼好辦法?”
張不疑不會無緣無故的攔下自己,肯定是有什麼想法。
張不疑遲疑了一下,“我倒是有個初步的想法,去你的府上聊聊?”
“好。”
書房內,張不疑問道:“你說,最先能察覺到奸吏的是誰呢?”
“自然是百姓。”
季布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對,就是百姓,我聽聞,在周朝,司外設肺石,民有冤,則鼓此石,官不糾,立石三日,有士過問。”
“你說,若是我們讓百姓可以直接上書與皇宮狀告官吏,或者專門設立一個機構,負責這類的事情,是否會比增加監察官吏的數量要有用的多呢?”
季布撫摸著鬍鬚,沉思了許久,“你的意思是設立進善旌,誹謗木,敢諫鼓?”
“堯舜之時那簡陋的辦法,豈能運用在當今呢?”
“不過可以借鑑這一套做法...我覺得,可以設立一個府,就叫叩閽府,改公車司馬之職來負責。”
“在郡安排叩閽吏,不與地方官吏往來,只與民,民有冤則尋之,官吏不得檢視,直接送往叩閽府...以往的監察,乃是官監察官,不妨換個思路,使得民監察之,大漢的官吏少,疆域大,可大漢的疆域上,卻都是百姓啊...如今有邸報,我們可以連續的用邸報告知這件事,讓各地官吏將此事宣講與百姓....”
吞噬
“即使百姓不敢上書,那地方官吏得知這件事,心裡多少也會懼怕,不敢肆意欺壓....”
季布迅速與張不疑開始商談這件事,從官吏的規模問題,俸祿問題,受理桉件的過程,如何辨別,如何處置等等。
季布有些狐疑的問道:“你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方才朝議的時候沒有告知陛下呢?”
張不疑不屑的說道:“沒有十足的把握,怎麼敢冒然告知陛下呢?陛下愛民,但凡聽到百姓的事情,就會非常的急切,若是出了什麼問題,豈不是要陛下揹負了惡名?這不可,還是得有了把握,有了具體的施行辦法之後,再由你來推行,如此一來,哪怕是出了過錯,那也是你或者我的問題,而不必陛下來承擔....”
“這種事情,你倒是想的很周全....”
“不可不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