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睿班報考北京商學院的6個人,有兩個人報在了同一個專業,另外四人也不能說是安全。
從這次報名上,楊銳嗅到了危險。
雖然不是正式的報考志願,學生們的選擇面也相對狹窄,但眾人要是一窩蜂的奔向北京,撞車的機率仍然是不小的。
“要談話嘍。”楊銳合上冊子,自言自語的唸了一句。
實驗室裡正在埋頭苦幹的姚悅聽到了聲音,抬頭問:“要幫忙嗎?”
“不用,這次是為了學校的事。”
“什麼事?”姚悅秉承著大學生的好奇。
“總之,不是我願意做的事。”楊銳出了實驗室,在冷風裡吹了一會,直抵校長室,找到趙丹年,道:“校長,必須得您出面了。”
“你又想出新招了?”趙丹年的氣色不錯,頭髮都變黑了似的。
楊銳將報考志願的事說了,又道:“平衡志願的工作,我覺得非校長您不可了。”
趙丹年聽的鬍子一跳一跳的,等楊銳說完了,不爽的道:“報考志願,不是高考結束以後的事嗎?”
“學生們是考後報,咱們得考前就幫他們考慮好不是?”楊銳一副老師的做派:“另外,我想把咱們同學選擇的志願,和省裡其他學校討論一下,等高考結束了,這就不方便了。”
除了校內平衡志願,校外平衡志願也是存在的,不過,這也就是僅止80年代的好事了。
這年月,能夠有大量學生考得上大學的中學,屈指可數。就河東省來說,平江市一中,二中和三中,再加幾所企業中學,就是所有能有雙位數大學生的中學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至於地區,通常只有一中或二中才能列在表裡。
縣鎮就更少了,除了少數一兩個高考強縣,普通的縣一中,都可以不做考慮。
如此一來,真正能夠參與高考競爭的中學,也就是二十所左右。
在小升初,初升高都需要考試的年代裡,這二十所中學,就差不多壟斷了一半的名額。
而二十多個單位,完全可以組成一個小圈子互相討論同一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