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購?”
“買東西,你說的對,暫存起來是不行的。”楊銳停了一下,又道:“危機也是機會,要不是貨幣超發,咱們也貸不到這麼多錢不是。”
1984年10月,中國將迎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搶購風潮,零售品價格上漲28。8,用後世人熟悉的解釋來說,假如豬肉原價12元,上漲後的價格將是16元,所有的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都如此漲價,衝擊力可想而知。
當然,搶購和通貨膨脹不是一天發生的。從1982年開始,中國就進入了高速增長時期,而為了滿足經濟發展,彌補財政赤字,中央貨幣超量發行――全國流通的貨幣因此增加了50,在這懲寶鈔差不多的強制稅收活動中,好不容易存下dian錢的國人,自然要採灑種措施保衛自己的財富。
搶購也就必不可少的發生了。
而國家超發的貨幣,此時也要想法設法的花出去,銀行貸款就是一條主要渠道。
可以說,82年83年直到84年的年中,各級銀行都在為貸款撓頭,楊銳也是因此才有得到貸款的機會。
等到年末,中央發現貨幣超發的禍害以後,又會想方設法讓銀行回籠資金,那個時候,自然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史貴沒有楊銳的先知先覺,仍然是一臉的擔心,不過,他總算是比較信任楊銳的判斷,等了等,道:“這樣好了,我們有了錢可以先把印刷廠給弄出來,我們可以先多買幾臺機器,再多儲備一些印刷紙,我原本計劃先小打小鬧的做起出版社,這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呀。”
“規模化是好事,咱們還是初級工業國家,規模大一dian,才好和盜版商競爭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是呀,盜版始終是個問題。”出版人史貴一個勁的搖頭。
“可以想辦法再申請一個雜誌,咱們可以讓雜誌和出版物互動起來,都是做學生市場,不同的解法,同型別題,還有我們的出版物的最新資訊,恩,還可以在各地方辦知名教師的講課班……”楊銳將後世的考研市場方式隨意選兩條出來,就聽的史貴兩眼放光。
80年代的盜版多數是家庭作坊似的小打小鬧,和楊銳等人在銳學組時的做法差不多,這樣的盜版商是沒有生態鏈的,自然也難以與新華書店體系競爭。
相比之下,2000年以後的考研機構還面臨著網路生態的威脅,那時候的考研機構都能找到合理的商業模式,80年代的學生市場就更有可為了。
事實上,這個年代,一些著名的教材已經賣到了數百萬的銷量,只是此時的作者收不到多少錢,使得市場生態體系一度萎縮了。
而在80年代,高考比研究生考試和公務員考試加起來還重要,卻沒有專業出版社參與競爭。
史貴終於從每年2萬元利息的沉重壓力下挺了過來,再見到楊銳請來的學生處處長,已是有了些老闆派頭。
有35萬元傍身,沒有派頭也照出了派頭。
楊銳在席上繞了一圈,只當自己是個介紹人,猛吃一通即離開,留下史貴和他們談論細節。
楊銳回到實驗室繼續做實驗,寫論文。
他對分子機理本身的興趣一般,並沒有想要深入研究的意思,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學術方面的東西,哪怕是一條岔路,也夠人走一輩子了,除了基礎學術,大部分的路線,都只能淺嘗輒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