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了行李,大廳內的空間多少有些施展不開“一二一”的技巧,領隊此時才不再強調隊形,讓眾人聚攏過來,開始分配酒店道:“眾所周知,紐約是國際大都市,物價非常的昂貴,咱們出於為國家節省經費的目的,同時方便大家的出行,分別選擇了兩家酒店。一家叫做索菲特酒店,這家酒店距離會場10公里,坐車大約15分鐘……”
眾人不由自主的發出歡呼聲,看起來,不止宋文浩同志有擔憂了。
領隊擺擺手:“別急著高興,索菲特酒店是組委會提供的,他們總共只給我們提供了8個平價房間,經過我們的爭取,總共得到了10個房間,能住20個人,一會兒,我叫道名字的人,將入住索菲特酒店。”
“住這個酒店的標準是什麼?”有人立即問了出來,誰都知道,另一間酒店肯定是沒這間好的。
領隊木著臉道:“標準是大會組委會決定的,根據的是第一天參加開幕式,也就是第一場報告會的人員名單,我方總共有16人會參加這個報告會,這十六個人住組委會提供的房間,費用也由大會組委會承擔。我們爭取到的兩個額外房間,我是這麼考慮的,我們安排四個人入住,但是,這兩個房間要作為額外的中轉,也就是說,咱們從另一個酒店過來的人,會到這兩個房間裡休息。我現在先念十六人名單,唸完之後,剩下的人裡,願意住這兩個房間的人再舉手,恩,第一位,張大勇教授;第二位,劉化峰教授……麻煩叫到名字的教授站到我左手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隊伍散亂片刻,就分成了一大一小兩團,領隊一口一個教授的念下去,直到最後一個,道:“楊銳……同學。”
光是這個稱呼上的差別,就足夠令人側目了。
一個團幾十個人,都是齊齊的看向楊銳。
領隊搶在有人質疑前,忙道:“這個標準不是我們定的,是美國的這個組委會做的決定,因為咱們這個團的人數超編了,所以只能請十六個人出來,參加第一場的報告會。”
“就是閒咱水平不夠唄。”有人自然而然的說出了怪話。
領隊咳嗽一聲,裝作沒聽到。
人數多的一團人,看向人數少的一團人,其中大部分都是中老年學者,不管水平怎麼樣,資歷是不弱的,唯一的例外,就是楊銳“同學”了。
比起其他人,楊銳在學術界的力量再弱小不過了,他沒有兼任任何一個國家權利機構的職位,他甚至還不是真正的國家幹部,除了一個實驗室,楊銳手底下沒有多少權利,而他在學術界的積累,也遠遠沒有影響到在場任何一個人的能力。
於是,有人就毫不猶豫的喊了出來:“別人我不管,這個楊銳同學,是怎麼進了組委會的編制的?”
“胡教授,咱們聲音小一dian,注意國際影響。”領隊重複了一遍重dian,並不直接回答問題,而是看向楊銳。
對他來說,顯然不划算替楊銳擋雷。
楊銳也料到有此一遭,在進攻與退讓間考慮了兩秒鐘,就選擇了前者,道:“我猜可能是兩dian原因吧。”
“哦?還有兩dian?”胡教授見楊銳是解釋而非謙讓,表情很是不耐煩。他都是60歲的人了,還要隨車顛簸,本身就是極不願意的,看著年紀比自己小的學者得到了更好待遇,卻是更不平衡。
對其他人,胡教授不好當面得罪,可對楊銳,胡教授就不在乎了。他轉眼間就是要退休的人了,此次出來,本身是福利多於工作,也不擔心楊銳能對自己怎麼樣。
楊銳很熟悉這樣的狀況,坦然道:“第一dian,可能是我寄送給組委會的論文發揮了作用,對方覺得有價值,我就入圍了。”
學術會議不像是奧運會,並不是規模越大越好,譬如理論物理,一次全世界規模的盛會往往就是三五十人的規模。生物學的學者人數很多,或許是理論物理學的幾百幾千倍,但規模同樣不會無限制的擴大,尤其是各場報告會,組委會並不會為了多賽dian人進去,就搞很大的報告廳。
正常的學術會議往往就是租多大的報告廳,就塞多少人,但願意報名參加的學者的數量並不做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