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一無所覺的招呼著賓客們。
說是“們”,主要是海淀區和市委市政府的幹部。一間實驗室,鬧翻天了,依舊就是一間實驗室,也就是出了呂壽的一樁事,海淀區政府,不管是為了表達歉意也好,為了表達重視也好,來了許多人,還煞有介事的與楊銳重新簽約。
簽約的主要內容,是聘請楊銳全權負責海淀區遺傳工程實驗室的工作,由於不用給楊銳編制,這樣的合約反而籤的非常容易。
合同期訂為10年,不過,楊銳並沒有在意。
到了他目前的層面,其實更重要的是練好內功,刷出外功。
內功就是研究和管理能力,外功就是刷臉刷名聲了。
單純的一間實驗室,不管是價值百萬還是千萬,歸根結底,都是需要研究員來運作的,80年代的中國固然缺錢,但實際上更是缺人。
像是海淀區遺傳工程實驗室,能吸引到李星洲和呂壽的插足,根本是楊銳做出了成果,這是內功的作用。而楊銳能有機會耍內功,又是各公司的捐款墊出來的,各公司看到的,就是楊銳的外功了。
否則,僅僅依靠海淀區本身的撥款的話,做到21世紀,估計也做不出成果來。
當然,換一個別人來,就是有足額的資金,也不一定能做到什麼程度。
這就是內功和外功的合作效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楊銳現在更在乎的,反而是研究出成果的過程,以及成果衍生出來的成績。
異日,他不管是去哪個實驗室,或者繼續掌控遺傳工程實驗室,大家看的也是過程和成績。
過程是看他能不能重複自己的成果,成績是看他選擇的研究方向是否有價值。
就是遺傳工程實驗室本身,其實也是楊銳的成績的一部分。
如果1000畝的牧場,落到了遺傳工程實驗室頭上,等到幾十年後,如果楊銳仍然掌握遺傳工程實驗室,這自然是重要的資源,就是他不掌握遺傳工程實驗室了,這也可以看做是他的成績,既說明他的眼光,又能刷亮他的履歷,就像是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歷任負責人一樣,不管是順序退休者,還是改換門庭這,人們看到他們的時候,依然會將當時的卡文迪許實驗室拿出來參考一番。
相比於政府官員和國企幹部們的好奇,實驗室的研究員們的心情就是振奮了。
遺傳工程實驗室停工良久,大家甚至都做好了實驗室黃掉的準備,如今,有如此多人參加實驗室重新開張的儀式,卻是讓研究員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幾個小時的迎來送往之後,大家迅速的就進入了科研狀態。
楊銳更是如此。
他不指望依靠喬公的“賞識”混一輩子,何況,喬公的“賞識”原本就是針對他的學術能力的。
楊銳甚至沒有藉著獵殺野豬的機會來逼捐,因為他知道,只要自己的實驗室裡做出成果來,捐款只會源源不斷,而根本用不著他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