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區長小心翼翼的道:“他們都是一個圈子裡的人,或許見過面?”
這個話說了等於沒說。
“你給楊銳打個電話。”區長直接命令舒區長道:“你就說,我們海淀區全力支援他,如果他將實驗室保持原狀,我們給他的編制數翻倍,30個!”
編制辦的主任嘴裡發苦,低頭不敢說話。
姜志軍來說話的時候,至少還請吃了一頓飯,雖然多給了7個編制很過分,那也就算了,現在一口氣再多給15個,竟然是白給的,今年還過不過了?
舒區長也不願意直接打電話,但被區長盯著看,實在是抵抗不住,起身到會議室腳,將號碼給撥通了。
三言兩語說了事情,舒區長就在眾目睽睽下,“恩”,“恩”,“對”,“沒錯”,“恩恩”,“嗯嗯嗯嗯”,“呃”,“恩恩”了一通。
掛掉電話想,舒區長滿面潮紅,道:“楊銳說他自去找朱院士說,也不用咱們區裡出錢了。”
“好,我們坐山觀虎鬥。”區長總算來了些精神。
遺傳工程實驗室。
楊銳掛電話,險些笑出聲來。
他和朱院士爭什麼,朱院士原本就是被他請動的,或者說,是他遞交的重點實驗室的申請,才請動的朱院士。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籌備委員會又不是一個常設機構,自然不在乎有沒有經費。
但是,“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本身是缺錢的。
儘管未來的863計劃,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最大的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然而,調子起的再高,並不能掩飾80年代的中國極度缺錢的事實。
因此,哪怕是國家戰略級的科研規劃,依舊只能以有限領域為研究目標。
朱院士的工作,就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為了平衡“有限領域”。
最終勝出的八個領域,差不多可以說是二十年的科學黃金領域,而不在這個領域中的學者,做研究就格外困難了。
但是,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從未結束,也不會結束。
863計劃,最終還是要限定八個領域,而排名第一的,就是生物技術領域,之後,才是航天技術領域,資訊科技領域,鐳射技術領域……
所以,到了30年後,中國人突然發現,呀,我們的農業竟然連續十幾年增產增收了,我們的豬肉產量竟然世界第一了,我們竟然獨立的進行了載人航天,還有自己的空間站了,我們的超級計算機竟然世界排名第一了,我們的鐳射武器竟然是世界數一數二的了……那都不是某人在夜深人靜的某個夜晚拍拍初中學歷的腦袋想出來的,而是成千上萬,成千上萬,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奮鬥了一生才燃續出的火種。